袁隆平来梅验收超级稻释放多重意义

20.07.2015  13:42

  ■ 郑渝川

  本报昨日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等组成的测产验收专家组成员,以及广东省农业厅等单位领导、专家18日到梅州兴宁新陂镇新金村,参加华南双季超级稻年亩产三千斤技术模式攻关测产验收活动。测产结果加权平均亩产达703.9公斤、最高亩产达到738.5公斤,专家认为,晚稻产量通常高于早稻,晚稻收成时仍有望创造“双季超级稻年亩产三千斤”的世界纪录。

  国家主席习近平日前在吉林视察时再次强调指出,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中国解决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国民生存问题,只能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同时,通过大力推进技术和种植工艺等的综合创新来提高产量。兴宁新陂镇新金村的华南双季超级稻年亩产三千斤技术模式试点,首要意义正在于此。这一技术模式经实验测试成熟,推广到气候、土壤、农业经营模式相近的地区,将有望进一步稳定和提升粮食产量,加快国家粮食储备的更新并为储备扩容创造条件,从而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专家现场考察指出,尽管今年5月试点地区降雨不断,年内还曾经历几次台风,但“华南双季超级稻年亩产三千斤技术模式”试点的产量仍然很高,证明该模式能够在不降低水稻品质情况下,稳定实现增产。这意味着,试点模式可以较好的兼顾实现高产量和高品质,如果能够切实推进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实现后续加工生产经营的品牌化、中高端化,借助“互联网+”打通大市场,将可以确保农户通过精耕细作的努力获得可观收入。

  被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此番领衔测产验收专家组,冒着烈日长时间巡视稻田,清楚的向农户指明收割稍早等问题,展示出一位顶级科学家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工作精神。这种态度和精神令人感动,也当视为此次验收活动的“额外之得”。“华南双季超级稻年亩产三千斤技术模式”在梅州境内进一步推广过程中,有关部门和科研人员、种植户都应学习袁隆平院士的工作态度和精神,求真务实,敬业负责,大胆创新,并注重每一个细小环节。

  值得一提的是,袁隆平院士还不厌其烦解答现场的媒体记者提出的问题,介绍高产水稻、超级稻及农业生产经营的常识,这实际上是在切实履行普及科学知识特别是新型科学技术知识的责任。一直以来,新型科学技术被提出付诸实践,相关项目上马,都很难避免引发公众疑虑,担心科技创新冲破科技和社会伦理,隐藏不为人知的风险和危害。对于这样的疑虑,最好的办法是加快相应的科普宣传,增进公众对相关技术成果的了解、实现对相关项目的参与和监督。袁隆平院士就此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