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提出20多条技改建议 装配工拧螺丝钉问鼎企业“匠心奖”

11.03.2016  19:27

大族粤铭员工汪海波正在装配机器拧螺丝钉。胡国球 摄

2016年,“工匠精神”这个充满东方传奇色彩的词汇,被浓墨重彩地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人关注和深思。

制造,是人类文明的基础,也是将梦想变成现实的基本工具。“工匠精神”是一种对自家产品精雕细琢、追求极致的理念,也对人的素质提出高要求,包括专注、执着、坚守、耐心、淡然、精细等品质。放眼东莞,改革开放以来,这座制造业名城留给外界的印象不仅是解决了大量就业,同时也为中国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熟练工人。这些熟练工人的顶尖群体,无疑是新时代的工匠。“乱云飞渡仍从容,无限风光在险峰。”从今日起,《南方日报·东莞观察》将启动“寻找新时代工匠”系列报道,关注东莞,在各行各业中寻找、讲述你我身边的“工匠”故事,与“东莞制造”共同寻找到通向未来的清晰路径。

“机器换人”的热潮正在席卷全球,可在广东大族粤铭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那里,以定制化为特色的多款激光切割机装配,仍然要靠人工将一个个大小不一的螺丝拧上去。

机械装配工,是汪海波在这里所从事的岗位。对于大多数同行而言,这个早在工业革命时期便出现的岗位,并无多少创新性可言,每天的工作就是把一个个零散的结构件,用一颗颗螺丝钉固定装配成为一台完整的机器。

可对汪海波来说,这一切并非那么简单。在过去的一年,从他那里提出的各种技术改善的建议就达20多条,其中有80%后来都被采纳应用到了后续产品的工艺提升和创新上。2016年,汪海波因此成为“大族粤铭匠心奖”首批获奖者之一。

爱琢磨的装配工

进入3月份以来,伴随着订单的增多,大族粤铭的激光设备生意逐渐进入一年中的旺季。对于一名机械装配工而言,这个时候,每人每天一般要独立完成一台激光切割设备的装配,这意味着,每人每天至少要拧上上百个螺丝,并确保机器可以顺利运转起来。

繁忙的工作,让汪海波几乎每个工作日晚上都要加班。可无论加班多晚回到宿舍,他都有着两个雷打不动的习惯:要么看一会机械方面最新出的书,要么上网看一下国外机械巨头最新公开的装配视频。

有时看到一些新颖的技术和做法,他就默默地记在本子上,第二天回到车间里面就琢磨能不能用在自己的工作当中。

在同事眼中,汪海波就是这么个爱琢磨机械的家伙。他提交给公司的20多条技术改善建议,就都出自这股琢磨劲。

2015年10月,根据客户使用习惯等市场反馈信息,大族粤铭对一款型号为CNA135的大型非金属裁床设备进行设计结构颠覆性调整,汪海波负责设备的装配。

一般而言,作为一名机械装配工,汪海波只要按照结构图纸将设备安装成型,就算完成工作了。可他天生不是一个只会依葫芦画瓢的人。

这是一台应用到制鞋广告等领域的传统激光裁床设备,采用的是直线导轨,要求平行度要精确到正负0.025毫米之间。

汪海波在拧螺丝过程中发现,机架下横在支撑座上面的6个固定刀条,研发设计部门在设计的时候,设计刀条之间排列是有缝隙的,这样的设计一旦拧上螺丝,很容易导致机架变形,进而会导致直线导轨受到影响,光束变形,平行度出现严重偏离。

发现这一问题后,他主动找到研发部门,跟工程师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并建议修改完善一下结构,将支撑座修改成L型的固定结构方式,以消除安全隐患。

工程师最终按照这一建议对该产品结构进行了完善,确保了出货产品的质量,也为企业挽回了可能产生的返工维修和品牌损失。

还有一次,大族粤铭生产的一台大型激光切割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总是被客户投诉噪音大,轴线有异响,可在工厂调试时从未出现类似的情况。售后服务团队研究了很久都找不出问题出在哪里。

这台设备辗转拿回到机械装配车间返工。汪海波经过查阅国内外资料和案例,最终发现是该设备的刚性不行,才导致在工厂里面调试得好好的,可只要经历运输颠簸到了客户手里,就会出现异响等噪音。

就这样,汪海波用一次次卓有成效的琢磨,逐渐受到周边同事的认可,成了企业里小有名气的技术能手。

数次择业始终与机械打交道

3月9日,当南方日报记者第一次见到汪海波时,他正在大族粤铭的传统产品机械装配车间,琢磨着如何装配一台新款激光切割机。

“现在他就是我们车间的操作能手,每次有新产品上线,第一台机子没有意外都是交给他来装,大家也放心。”说起手下这名得力干将,部门经理肖建辉言语间充满着认可。

汪海波1981年出生在湖北黄冈,高中读完便留在家乡的汽车模具厂给人当学徒,一个月几百块钱的工资一干就是五六年,车刨钻洗都学会了。可汽车模具一个有一吨重,家里人心疼,便劝汪海波换份工作。

从家乡出来后,汪海波在深圳做了4年的电子设备机械装配普工。2011年应聘到大族粤铭时,他已是高级技工,每月工资也从数百元涨到了五千多元。

“我也想过换其他的工作,可出来后发现自己还是喜欢跟机械打交道,转来转去还是在这行当里面。”

比起日本等国家动辄传承百年的工匠精神,汪海波觉得自己还远远配不上这样的称谓,只是一直在尽心尽力做着自己感兴趣的机械活。

“大族粤铭匠心奖”给汪海波奖励1000元的奖金,钱不算多,可汪海波却觉得很满足了,毕竟在他过往十多年的工作经历当中,还从未有企业会这样关注到基层员工的努力。汪海波坦言,这让他对企业有了更深的认可和归属感,可能的话,他想在松山湖这里扎根。

追求工匠精神回归

“设置匠心奖不是追求噱头,也绝不是做做样子,我们希望通过不断地尝试,追求工匠精神的回归,让每个人和企业一起,把工作当做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孩子来看待,把工作做到极致。汪海波就是这样做的,即便是拧螺丝钉,也把拧螺丝钉拧到了极致。”

大族粤铭总经理卓劲松是设计这一奖项的主导者,在他看来,现在社会都过于浮躁,使得企业都过于追求短期利益和发展,员工们难以关注于工艺本身的提升与创新,长远而言将影响到整个中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

卓劲松表示,作为一家立志做百年品牌、引领全球的企业,大族粤铭已经在各个环节逐渐尝试让“工匠精神”回归,“比如,在日本,一些企业是没有成品检验的流程,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生产的产品质量是过硬的,不需要这一环节。在大族粤铭,这几年我们也把原来的成品机械检验、电气装配检验、调试检验三道关进行改进,从2014年开始砍掉前面两个检验环节,将这些模块质量交给员工进行把关,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像汪海波那样当成一份事业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