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关听粤曲越秀逛“微博”“南下”番禺别错过沙湾飘色

08.05.2017  12:41


广州各区大力发掘、保护、弘扬地方文化,着力提升城市软实力

行走在广州西关的老街巷中,可以听到粤曲声声悠扬,“十三行名字的由来”等典故等着你探古巡悠;来到市中心越秀区,34个“微博”吸引着你穿街走巷体验广府文化;而到了广州市南部的番禺区,飘色和广东音乐都不容错过……

羊城是历史文化名城,各区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沉淀。近年来,广州各区着力提升城市软实力,其中两个与文化相关的工作内容是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和提升文化影响力,各区在发掘、保护、弘扬文化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效。

·荔湾区·

开展学术研究为十三行“正名” 荔湾区活化提升传统文化资源

十三行博物馆成文化窗口

许多老广州人都听说过十三行,可你知道十三行名字的由来吗?5月6日,广州十三行博物馆举办了“‘十三行’名称的奥秘”主题讲座,邀请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广州十三行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冷东教授为主讲嘉宾,与市民一起探源“十三行”。冷东公布学术领域的一项新发现:公行的印章,证实“十三行”只是清朝公行组织的“小名”,“大名”是“外洋行”,就如同“小蛮腰”与“广州塔”的关系。

对于十三行的学术研究只是广州市荔湾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其中一项内容。荔湾区是千年商埠,如今,老西关焕发新活力,十三行博物馆、粤剧艺术博物馆相继建成开放。近年来,荔湾区进一步活化提升传统文化资源,打造出一张张城市文化名片,形成有别于其他区域的核心竞争力。

荔湾历史超过两千年,自古就是中外交流的重要港口。至清末民初,广州是中国与西方联系的重要门户,而十三行则是这门户的核心。如果说,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城市,十三行则是重中之重。

在十三行地区,诞生过无数名人,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一段段传奇故事。5月6日,广州十三行博物馆举办了“‘十三行’名称的奥秘”主题讲座,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广州十三行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冷东教授在讲座中介绍,行商潘振成等9家商行于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呈请设立公行组织,专办外国商船来华贸易事宜,而公行的主要办公机构公所就位于现在的十三行路。

冷东称,他在一份十三行商行的文件中发现了一个印章,证实清朝十三行的真正名称是“外洋行”,“十三行”只是小名。他表示,十三行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应该让更多人知道其重要性。

十三行文化也是粤商文化,从一个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中国对外贸易、东学西传和西学东渐的情况,广州商人群体敢为人先、包容务实、锐意进取的精神,以及岭南人海纳百川的开放理念。”荔湾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李黎如是说。

为了让这段历史文化让更多人知道,在筹备3年后,十三行博物馆于2016年10月正式开馆,该馆拥有1600多件(套)馆藏文物、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和海内外遗存的文物,展陈效果不仅可与国际顶级展览媲美,系统地展示十三行从辉煌到终结,一段近百年历史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

如今,十三行博物馆成了十三行文化的一个窗口,成了中外知名博物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而作为“智库”,十三行文化促进会则进一步传承和弘扬粤商文化和岭南文化。

记者了解到,荔湾区还将推进沙面至人民路试验段整饰、十三行故址改造,打造体现十三行历史文化名片、中西交融、古今相映的广州城市会客厅。

粤剧私伙局遍布荔湾区

千里驹住在多宝路,白玉堂就住在耀华大街,罗品超住恩宁路,靓少佳就住昌华路……”在荔湾区西关,街坊们常能对粤剧名角的故事娓娓道来。确实,西关街坊爱听爱唱粤剧,这里是粤剧的沃土。想当年,十三行贸易昌盛,粤剧红伶从红船登岸,为商贾富家唱剧助兴,成为西关一景。

来到西关,有一处景点很值得一看——被誉为“粤剧宗祠”的八和会馆就坐落在恩宁路。行走在西关的老街巷,西关大屋内不时飘出咿咿呀呀的南音;麻石巷深处,二胡声声作响,那是私伙局开唱了。新快报记者了解到,在西关,仅加入荔湾区粤剧曲艺协会的私伙局就有55个。

2016年6月,“广州市重点文化建设项目”粤剧艺术博物馆建成开馆,占地2.2万平方米的粤剧艺术博物馆是一座具有岭南风格、水乡特色的中国园林式博物馆,集展览、演出、教育、研究、公共活动等功能。粤剧艺术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参观,也为私伙局提供了专业场地,促进粤剧文化的对外交流。

注重粤剧传承,才能使私伙局保持生命力。在荔湾,钟情粤剧粤曲的少年儿童被称为“小红豆”,“培养‘小红豆’一直是荔湾区抓好传承曲艺传统文化的工作重点。”荔湾区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自2007年始,该区就采用中小幼衔接“一条龙”方式培养粤剧人才,并对粤剧比赛中获奖的中小学生给予升学优惠。

龙舟将“扒进”荔枝湾三期

距离端午节还有大约一个月时间,荔湾区荔枝湾的龙船鼓声渐近。

前几日,荔湾区泮塘村举行了传统的起龙舟仪式。在梁氏宗祠内,梁绵海等村民商议了今年的“五月五龙船鼓”事宜。“泮塘村有两大节日——三月三北帝诞、五月五龙船鼓,多年来风雨不改,年年举行。自2011年荔枝湾揭盖复涌,泮塘村越来越兴旺,村民扒龙船的积极性更高。原来泮塘首尔三约只有一条龙舟,2014年又增加了两条。”梁绵海告诉新快报记者。

近年来,荔湾区围绕荔枝湾、泮塘地区开展一系列民俗文化活动,从以前的“老广州民俗文化节”,到如今的“荔枝湾新西关”民俗文化节,已经举办到第七届。每年十大节日活动,包括水上花市、三月三北帝诞、五月五龙船鼓、六月六红云宴、七月七情相依等,都吸引着广州市民,成为具有荔湾特色的文商旅一体化民俗文化活动品牌,是荔湾区按照“以文带旅、文旅兴商、商旅承文”的部署,推进传统民间文化商旅活化提示区建设的举措之一。

据记者独家获得最新消息,端午节前,荔枝湾三期水系贯通,今年龙舟将首次进入荔枝湾三期。

荔湾区景区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荔湾区继续推进荔枝湾三期建设,今年端午节,泮塘村及来自广州市各区前来“趁景”的龙舟中,约有10条可以进入荔枝湾三期。届时,荔枝湾一、二、三期水系全线将长达1550米,市民可以畅游三期工程新景。

至味西关”纪录片开机

食在广州,味在西关”,在荔湾区北片传统西关文化中,美食这一项历来是重中之重。

荔湾区的美食品牌,有广州酒家、泮溪酒家、陶陶居、莲香楼等老字号,还有那些深藏于街巷的西关小吃。饮早茶、吃夜宵、“一盅两件”、艇仔粥、及第粥、泮塘五秀……这些名词已成为广府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15年,荔湾区打造“广州老字号一条街”,由泮塘路——龙津桥——龙津桥以南龙津西路——恩宁路组成,连接十甫路及上下九步行街,全长约2.9公里,汇集了近30家老字号。

西关美食深入人心、享誉海外。近日,由荔湾区文联、广州荔湾发布、荔湾区旅游咨询服务中心联合主办的“品味舌尖,分享西关”论坛暨“至味西关”纪录片开机仪式在广州荔湾举行。

至味西关”美食纪录片的开拍,美食大咖云集荔湾,并穿街过巷寻觅最能代表西关味道的美食,关注西关传统美食的手作手艺。荔枝湾、恩平路、沙面、上下九步行街等具有西关特色的景点、骑楼、西关大屋等岭南风情建筑也将作为背景进入纪录片中。

据介绍,荔湾区为充分利用荔湾饮食优势资源,重塑西关饮食文化旅游品牌,围绕广州市国家重要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区战略,按“以文带旅,文旅兴商,商旅承文”的总体思路,发挥荔湾老城区饮食文化的优势和特点,打造有荔湾特色的文商旅一体化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