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西坑卫生站刘奇兰自学成才乡村行医三十余载

23.03.2016  11:16
刘奇兰说:“起初连诊室都没有,借用了西坑小学的课室来当诊室。”像这样的“图书室”,刘奇兰有3间。记者来到刘奇兰所在卫生站时已将近上午11点,诊室外还停着粤B、粤N、粤D、粤M等地车牌的小车,诊室内站满了前来就诊的患者。一上午刘奇兰就接诊了100多位患者,其中有30多位是外县患者。

  ●本报记者  黄  焱

 

 

 特约记者  张炳锋

  一间约20平米的房间里,除了“恰到好处”地摆放了一张床外,周边都是高高的“书墙”(如右图,钟小丰摄)。村医刘奇兰就住在这样的“图书室”里。从20多岁到现在58岁,他一直坚持学习,从门外汉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健康守护者”,附近十里八村,甚至揭阳、广州等地都有人专门来找他看病。

  刘奇兰的“管片儿”是五华县安流镇东礼村西坑自然村,大家都叫它“角西坑”。刘奇兰解释道,这里以前很封闭,地处东礼村的“角落”,进村要翻过一座陡坡。上世纪80年代初期,西坑村劳动力外出,村医也越来越少直至一个不剩,当时20多岁的刘奇兰便“硬顶上”,成了一名村医,主攻中医诊疗。“没有先进的医疗设备,中医诊疗更适合村里。”刘奇兰说:“起初连诊室都没有,借用了西坑小学的课室来当诊室。”而家中无人从医,自己也从未接触过医学知识,他便从药性、经脉学说开始背起。他每天白天6点半出诊,晚上回来就背书,睡前再回顾、整理病例,发现疑惑之处及时翻资料,“半夜三四点起来翻书是常事”。

  走进刘奇兰的卧室,感觉墙都是由书砌成的,地板上还堆起了1米多高的“书墙”。像这样的“图书室”,刘奇兰有3间。多年来,他坚持订阅全国中医类杂志,除了出诊,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看书。他说,很多病人都是拿着大医院的病历来就诊的,各种各样的病症都有,因此要时刻给自己“充电”,在技术上精益求精。

  记者来到刘奇兰所在卫生站时已将近上午11点,诊室外还停着粤B、粤N、粤D、粤M等地车牌的小车,诊室内站满了前来就诊的患者。一上午刘奇兰就接诊了100多位患者,其中有30多位是外县患者。廖顺英专程从深圳赶来复诊。她说,自己的颈椎不好,去大医院看过也不见好转,吃了刘医生一个半月的药感觉症状减轻了,就过来复诊。对于病人的病症,刘奇兰总会解释清楚,有时候还会开出“去献血”这类“独特”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