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艺术品中的人与兽

28.02.2015  18:44

(图片:猎狐与猎狼,彼得.保罗.鲁本斯创作,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约翰.斯图尔特.肯尼迪基金会购入)

译者:小兔不怕胖

伦敦家庭主妇芭芭拉。卡特赢得了“实现一个愿望”的慈善比赛,她说她想要亲吻、拥抱一只狮子。周三晚她因喉部创伤导致休克。卡特夫人,46岁,周三那天被带去比尤德里野生动物园看狮子。当她朝母狮苏奇俯下身时,苏奇突然跳起把她拖在地上。随后,管理员说:“我们似乎做出了一个槽糕的误判。”

——1976年,《英国新闻公报

对澳大利亚的考拉做出类似的误判后,我才知道课本上把动物作为大自然代理与文化象征混为一谈的定义是错误的。人们认为考拉亲切,温暖又可爱,关于这点我很确定,因为在澳大利亚政府把考拉送到弗雷谢科动物园保护之前,1959年的春天我就用了两周时间向《旧金山观察家》的读者们呈现这种我自己‘发明’的生物。

观察家》是赫斯特报业中的一家,特稿编辑是一个不会忽视良机的人,因此作为那里的记者我被派去准备预开账单。对动物少之又少的了解,并不像童话书或迪士尼动画片里的那样。我剽窃《不列颠百科全书》(树袋熊,灰毛,夜行动物,喜食桉树叶),但大部分内容我都依靠A.A。米尔恩的《小熊维尼》、冒险王兄兔弟的故事和泰迪·罗斯福总统的档案图片,他与1903年布鲁克林一家创造泰迪熊的玩具制造商同名。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