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湘记:夕阳下的土家山歌和摆手舞

10.06.2016  04:18

湘西是一片神奇迷人的土地,这里的灵山秀水养育了勤劳智慧的湘西人民。千百年来,土家、苗、回、瑶、侗、壮以及汉等民族在这里共同繁衍和生息,用自己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才智创造了湘西灿烂的历史文化及其奇特浓郁的民俗风情,铸成了光辉千秋、永垂史册的湘西文化。多样的文化形态、丰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文化精神、质朴灵动的文化气息,令人流连忘返。

由中华网、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和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志愿者协会携手发起的“守艺中华 风物之旅”带你揭秘奇特浓郁的湘西文化、民俗风情。探访坚守古法的手工制造的手艺人,听匠人讲故事,传民族文化精神,守百年技艺。

昨天,我们到土家织锦传承人刘代玉家拜访了老人。

土家织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阿姨和她的两个妹妹都精通这门传统手工艺。

早年,刘阿姨调到长沙工作,退休后居住在长沙。虽然眼力已经和年轻时没法比,做起织锦来特别费力,但老人还是经常坚持织造织锦。

(土家织锦传承人刘代玉)

刘阿姨背后的土家织锦,是她当年花几年时间做女儿当嫁妆的,是一张被面。上面的花纹叫“船船花”,用土家语说叫“bu bi huo”。织锦所用的色彩,就是土家人们最喜欢的“大红大绿”。

女儿觉得这是母亲花了那么多心血才织出来的艺术品,便从来没有舍得做日常使用。

在刘阿姨家里,一个古朴的织机独自占据着客厅很大一块地方,这些美丽多彩的土家织锦就是刘阿姨在这台织机上一梭一梭地手工织出来的。当年编织这些土家织锦所用的丝线,都是刘阿姨自己养蚕、采桑、抽丝成线而来。不仅如此,甚至好多用来染色的颜料,都是从刘阿姨自己种的染色植物而来。

在征得刘阿姨同意后,马主播坐上织机,在刘阿姨的指导下体验了一把“织女”,哦不,“织男”的感觉。


 


 


 


 


 

上手体验之后,马主播才明白,为什么刘阿姨为女儿制作那一块被面用了好几年时间。每一块土家织锦,真的都是一项非常需要耐性、细心,而且特别费眼力的大工程。

马主播手上这块土家织锦上面的蓝色花纹,用土家语说叫“tai tai花”,是一种象征生命的吉祥之花。老一辈的土家人在家里的小孩子睡觉时,就会用这样一块土家织锦盖在小孩子的头上,用以防止一种叫“白虎”的妖怪来伤害孩子。

(刘阿姨自己种的黄瓜,又大又甜。)

刘阿姨告诉我们,土家族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是口头语言是自成一系。土家语不像长沙话等普通方言,可以和普通话里的每一个“”对上号,而是更多采用“”的概念。所以用土家语翻译普通话时,只能意译,而无法直译,反之亦然。

而正是由于土家语的这种特性,赋予了土家山歌一番特别的韵味。

黄昏时,刘阿姨带着我们爬上附近的土山,山下就是老人亲自料理的一大片菜园,其中还种着许多用于染色的植物。晚霞正好,刘阿姨教我们唱土家山歌,跳土家摆手舞,小外孙也不认生,一板一眼地跟着我们跳。

这样的时光,真好。

策划:马可

拍摄、后期:冯建杰

摄影:张谨

文字整理:方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