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 | “我要找一份感兴趣的工作”,是职场上最大的谎言

21.07.2018  23:47

感兴趣不要紧,可怕的是你只剩下兴趣。

朋友阿来又辞职了,这是她一年内第三次辞职,理由还是和前两次一样:“不感兴趣。

阿来去年毕业后进入一家大公司当文员,工资不高但胜在稳定,她本来还算满意,但做了几个月就觉得无聊了。

开始她还以为是公司的问题,裸辞换了一家新公司继续当文员,谁知日子还是一样无聊。

于是,她断定:“我对文员这个职业不感兴趣,要改行才行。

我们都劝她,半年换了两份工作,是不是有点太快了,是否可以多做一段时间再考虑?

然而,她的态度非常坚决:“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我不喜欢这份工作,根本不可能做好,你们劝我也没用!

思前想后,她觉得销售这份工作很有激情、工资也高,就跑去当销售。

结果,她当销售一个月,一张单也没签,她又断定这不是她“感兴趣”的工作,于是再次辞职,继续寻找下一份“感兴趣”的工作。

一来二去,沦落到每天待在家里啃老......

一直以来,我们都相信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少人把这句话视为金玉良言,无论选专业、找工作,言必称“要自己喜欢”、“感兴趣”。

但有这样一句话:“兴趣就像可乐,虽然一时会让你有愉悦感,但很快就腻了,无法天天喝。

因此,是时候说出真相了:兴趣并不是最好的老师,只凭兴趣找工作,简直是浪费自己的职业生涯。

一、当我们谈论兴趣时,我们在谈什么?

很多人找工作时总说要符合自己的兴趣,也就是自己喜欢。

可问题是,很多人真正感兴趣的,只是工作本身的光环。

想去当明星,只是觉得当明星能出名,又能赚大钱;想当设计师,只是觉得这份工作很酷炫、光鲜;想当自由撰稿人,只是觉得这份工作很自由......

我有一个朋友,35岁,在一家500强企业打拼多年,一路做到区域经理,却辞职跑去开咖啡馆。

在她看来,开咖啡馆是每一个文青心里的终极梦想。

在她的设想中,开咖啡店又悠闲又赚钱,无非就是每天给客人做咖啡、做蛋糕,和客人聊聊天,闲时抱着一只猫边喝咖啡边看书,日子多自在啊。

然而,残酷的现实给了她当头一棒:

房租每月3万5,押三付一;装修费前后砸进去50万;办理各种证件花了好几万;更不用说给员工的工资...

前前后后折腾小半年,她的咖啡馆终于开业了,她本想着这下终于能松口气,没想到难事还在后面。

她的咖啡馆在CBD,工作日客人不少,一到周末就冷冷清清,她必须要在22天的工作日内赚够30天的支出。

那段时间,她每天一睁眼就发愁,如果今天营业额达不到5000,她这一天就白做了。

整整1年多,她没有哪一天是凌晨一点前睡觉的,头发大把大把地掉,皱纹也多了不少。最后实在熬不住了,低价把咖啡馆转让。

签下转让合同的那一刻,她狠狠地留下一句话:“去他X的咖啡馆梦!

除了开咖啡馆,不少职业都自带光环,包括但不限于:医生、律师、作家、记者、明星、设计师......

如果你的兴趣爱好是这些,在你想要选择以上职业时,请扪心自问:“我是喜欢这个职业,还是喜欢这个职业的光环?

二、感兴趣不要紧,可怕的是你只剩下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的不合理之处在于,它过分夸大了个人主观意愿的作用,却忽视了其他因素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学告诉我们,职场规划的第一步是定位,要考虑的有三要素:

1、能力素质,

2、兴趣爱好,

3、内部环境。

能力素质,就是你能做什么;兴趣爱好,就是你爱做什么;内部环境,就是你的性格如何。

也就是说,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除了兴趣爱好,你还要考虑自己的能力和性格。

哪怕你再喜欢篮球,你身高只有170cm,篮球运动员平均身高190cm,你再努力,失败的几率还是会很高。

哪怕销售这份工作赚钱再多,如果你是性格内向的人,一见到陌生人就想往后缩,那这份工作也不适合你。

兴趣并不是万能,你喜欢的,并不代表你适合做,更不代表你能做好。

钱钟书先生也说过:“很多人都把写作的欲望,误以为是写作的能力。

兴趣,顶多只是一个起点,激励你对某个事物的爱好和关注;如果只是停留在“喜欢”本身,那你也只能做到自己玩着开心一下,绝对不可能将其发展成职业。

有一句话说得好:“不要用你的爱好,挑战我吃饭的本事。”从兴趣到职业,中间必定要经过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

譬如郎朗,他从小就喜欢弹钢琴,3岁时他父亲带他学钢琴,学一两个小时都不觉得累,而且还很喜欢学。

他父亲一看,儿子喜欢钢琴,天赋也高,于是决定把郎朗培养成钢琴家。

只是,要想成为钢琴家,每天只弹一两个小时是不够的,业内有句老话:

每天练琴8小时的是演奏家,练琴4小时是演奏者,练琴2小时是高级爱好者,练琴1小时和没练差不多。

因此,郎朗的练琴时间也一路上升,3小时、4小时......到了最后到了每天练习8小时。

当时的郎朗只有6、7岁,之前还挺喜欢弹钢琴,后来一看每天要练这么久,哭着喊着不想练了,甚至一听到钢琴这两个字就觉得不舒服。

然而,他父亲清楚,儿子的天赋不能光靠兴趣支撑,必须通过艰苦的学习来实现,在他的坚持下,郎朗只能咬牙继续。

就这样,坚持下来的郎朗最终成为了一个知名钢琴家。

试想一下,如果当年他父亲看到郎朗对练琴“感兴趣”,就对他放任不管,不再强迫他练琴,还能有今天的知名钢琴家郎朗吗?


<1 2 >

前5个月中央企业完成投资1.7万亿元 同比增长12.5%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王希)国务院国资委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至5月,中央企业完成投资1.新浪广东
农业农村部部署高温防御工作 落实抗旱保苗关键措施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于文静)据中国气象局新浪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