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讲护士之“苦” 更要破体制之困

12.05.2015  20:12

东莞时间网讯 今天是国际护士节。“女护士身患两种癌症仍正常上班”、“ICU护士轮值30年才能休一次春节假”、“护士为肿瘤患者抠大便”……根据媒体连日来的报道,公众对护士的喜怒哀乐多了一分了解。

通过媒体报道,增进全社会对护士工作的理解,减少患者和家属对护士的不当抱怨和发泄,这对扩展这一职业群体的良好工作空间、减少社会冲突,是完全有必要的。但同时,利用护士节这个时间节点,仅仅渲染护士工作辛苦还远远不够,而是应该看到护士之“苦”背后的医疗体制问题,呼吁破解问题,提高护士待遇,真正让她们(他们)快乐起来。

护士工作辛苦,首先当然与工作本身的特点有关,但更根本的原因是与当前医疗体制中的结构性问题有关。当前我国护理服务专业水准良莠不齐,整体工资待遇较低,无吸引力的薪酬不能不断吸引专业人才进入,护士短缺成为常态,由此造成现有的护士工作强度大、压力大。连带引发的问题是,工作辛苦、待遇低成为一些护士对患者“没耐心、不热情”的诱因,而护士短缺、专业能力欠缺背景下,一些在国外医疗中本应由护士承担的工作,在国内事实上由医生承担,这让医疗资源紧张的状况雪上加霜。随着老龄社会的来临,这种结构性矛盾将愈加凸显。

更让人担忧的是,上述问题尚未在公共政策领域引起高度重视,有专家曾表示,解决护理服务领域的问题,尚未进入医改的议事日程。我们可以看到,在新一轮医改中,医生的诊疗服务价值得到提升和重视,工资待遇得到体现,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护士的护理工作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不仅护士群体对医改的话语权较弱,而且作为医疗服务中主要一环的护理,尚处于相对忽略的地位。而合理的医改逻辑应该是,专业、优质的护理服务价值就应获得更匹配的薪酬,就应该在相关改革方案中得到合理安排。

今年3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优质护理、改善护理服务的通知,试图改变护理服务中“态度不热情、解释没耐心、服务不到位”等问题。然而,护士、患者和公众舆论都不太看好该通知相关举措实施的效果,因为通知只是针对护理服务的表面问题提出良好改进愿望,而没有触及根本问题。其中也提到了一些推进优质护理、改善护理服务的措施,包括建立护士科学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制度,但是尚缺乏顶层设计的支持和细化措施的落实。

因而,破解护理服务领域的体制之困,还是要回归专业水准提升和待遇匹配等核心问题,并在医改方案中做出安排,而在此之前,从医院出发的微观举措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问题。一方面,明确护理服务准入门槛,建立护理服务评价机制,特别是加入患者评价,促进医院专业、优质护理服务水平提升;另一方面,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的护士岗位获得待遇倾斜,以有竞争力的薪酬吸引专业人才,解决护士短缺的基础上保障每个护士的休息权。只有这样,每年护士节时才不必仅仅渲染护士工作的苦情,而是同时让公众看到快乐过节、快乐工作的“白衣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