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产业集聚 打造发展高地

26.06.2015  14:23

  去年,我市提出打造“丰华兴梅产业集聚带”的战略构想,经过省有关专家学者反复斟酌,制定形成的《梅州丰华兴梅产业集聚带规划》日前已在市规委会和市政府常务会议获得通过。《规划》为梅州描绘了怎样的绿色发展蓝图?如何通过形成产业板块,集群发展,实现战略发展目标?如何继续深化与周边地区的联动,推动一体化发展?广东省将如何通过政策制定支持梅州加快发展?我市相关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如何全力推进丰华兴梅产业集聚带建设?本报今起陆续推出系列专版,敬请垂注。

 

  规划研究范围

    丰华兴梅产业集聚带规划面积约1.05万平方公里,含丰顺县、五华县、兴宁市、梅县区范围。

    核心区规划范围以广梅园区和各县(市、区)拟新选址的园区为重点,统筹基础设施建设的连片区域,涉及梅县区畲江镇和水车镇、兴宁市水口镇、五华县河东镇沿梅江部分用地,面积约150平方公里。

    目标与定位

    一个战略目标

    广东原中央苏区绿色发展试验区:以丰顺、五华、兴宁、梅县等地现有工业园(集聚地)为基础,以广梅园区及新增园区为核心,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打造绿色产业体系,把产业集聚带建设成为广东原中央苏区绿色发展试验区。

    两个功能定位

    粤东北绿色现代产业基地 梅州山水生态工业新城

 

  产业发展规划

    主抓五大产业板块

    消费产品制造业板块: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及深加工、食品制造以及健康药业(动植物疫苗、中成药)等消费产品制造业。

    资源型产业板块:依托矿产、稀土、电力等资源,发展资源型产业,包括金属制品,以及金属、永磁新材料等新兴产业。

    先进制造业板块:依托现有工业基础,拓展以高附加值产品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包括机电等先进装备制造,以电声元件、视听设备生产为主的电声产业,集成电路设计制造等电子信息产业,以及新能源、新电子等新兴产业。

    商贸物流业板块:打造粤闽赣农副产品、中药材、小商品等交易中心,以及面向生产服务的大宗商品物流中心。

    新经济产业板块: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包括服务生产制造的产业联盟、服务创意、贸易和金融等虚拟经济以及面向本地中小企业创业发展的投融业和科技孵化产业;抓住广梅共建南沙虚拟经济总部基地的契机,推动梅州虚拟经济发展;依托先进制造业基础和产业转移的机遇,建立精密制造产业联盟。

  打造七个百亿产业集群

    食品饮料、电子信息、电声产业、机械装备制造、健康医药、绿色能源、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产业发展指标

    三年打基础

    至2017年,产业集聚带初现雏形,兴宁、梅县、五华和丰顺现有工业园区首期开发基本完成,基础设施初步形成。产业集聚带工业总产值超过8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 五年大突破

    至2020年,丰华兴梅产业集聚带的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兴宁、梅县、五华和丰顺现有工业园区新开发土地布满项目,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初具雏形,产业集聚带工业总产值达到13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380亿元。产业集聚带成为支撑梅州振兴发展的主要载体。

    十年大见效

    至2025年,丰华兴梅产业集聚带园区管理规范,效益显现,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凸现。产业集聚带工业总产值达到28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800亿元。

 

  区域联动发展

    中央苏区扩大内外开放

    强化对外经贸联系,以赣闽粤原中央苏区为整体,对外加强与珠三角、厦漳泉、长三角等沿海地区的经贸联系,积极融入沿海地区经济互动发展。加大对外开放程度,提升战略发展平台。加快产业发展载体的建设,推进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

    实现周边地区联动发展

    强化区域联动,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继续深化与珠三角、海西区、汕潮揭等地区的发展联动,并承接其辐射带动和产业转移,尤其是主动融合珠三角地区谋求一体发展。完善产业分工,加强产业协作,完善与周边城市河源、龙岩、赣州市以及揭阳、汕头、潮州等地区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实现产业对接、错位发展,并探索跨行政区域产业合作发展新模式。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促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

 

  汪一洋(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夯实根基实现振兴发展

    2013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梅州名列其中。多年来,梅州快马加鞭,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广东要在全国率先实现小康的要求,粤东西北也要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如果不采取更加得力的措施,梅州可能难以实现这一目标。因此,如何实现梅州加快发展、绿色崛起,显得尤为重要。

    梅州全境属于原中央苏区,在全省是独一无二的。但也存在地势偏远、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等不利因素,影响经济发展。为此,梅州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结合“三大抓手”,提出了建设丰华兴梅产业集聚带的战略构想。梅州各县(市、区)都有产业园,但未能形成联动、产生集聚。而丰华兴梅产业集聚带的建设将使各个园区集聚度更高、关联度更强、支撑力更好。同时,集聚带是广东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试验区的一个重要支撑平台,这就决定了集聚带的规划与一般的园区规划有所不同。它是以点形成带,把4县(市、区)的产业园串珠成链,集聚起来形成强有力的“拳头”。这一规划实施后,梅州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的目标指日可待。

    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决定》和其他扶持政策中,对交通基础设施、园区建设等方面有资金支持。比如省财政厅5年拿出6000多亿元支持粤东西北发展,县县通高速公路的经费省里承担70%,市县合力承担30%,如有困难还可申请帮扶等。珠三角各市对口帮扶粤东西北各市,其中也有产业扶持和资金扶持。

    此外,由于梅州全境是原中央苏区,在推进相关项目时,还可参照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目前,省里正在制定支持原中央苏区民生发展、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政策,届时梅州将会获得一些支持。在获得相关政策措施支持的同时,梅州还必须立足于自身。有了政策措施,还需靠梅州人民共同努力、艰苦奋斗。只有“根基”夯实了,梅州才能实现振兴发展。

    张达宏(市委政研室主任、市委改革办主任):

    建设产业集聚带正当其时

    丰华兴梅产业集聚带是由若干条经济走廊组成。没有交通设施、交通组织,就难以形成“带”的功能。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均是沿海陆交通线进行设计和规划的。目前,国家和省都高度重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省里部署了为期5年的交通大会战,且把梅州纳入主战场,交通建设迎来空前机遇。集聚带规划范围内已布有梅汕高铁、大丰华高速、畲华高速和新机场等重大项目,市里还利用国道升级改造机遇,规划建设畲江园区至梅州城区快速干线,以及到五华河东、兴宁水口园区的干道。正是有了交通基础,才有产业集聚带的概念。

    梅州全境属原中央苏区范围,很多项目包括产业园区都可参照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我们必须拿出“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东西和理由去争取政策的落地。梅州落后的根源在工业落后,而发展工业需要用地、运输、环境容量、用工等支撑。梅州要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工业,只有选择在五华河东,兴宁水口,梅县畲江、水车和近空海港的丰顺南部,把几个工业大县集约起来,连片建设丰华兴梅产业集聚带,以优势兵力破解当前仅靠畲江园区单打独斗发展工业的困局。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规划建设集聚带,打造苏区中的“特区”,可形成政策洼地,形成体制机制优势和产业承载力、辐射力,带动梅州全境发展。

    没有工业,梅州1.59万平方公里520多万人过上小康生活是难以实现的。发展工业要提速,保护生态更是不可任性的底线。因此,规划产业集聚带,以150平方公里核心区的高效开发,保护1.59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山林、水源,才是最有效的保护。集聚发展工业是保护梅州生态的最好手段。工业与环保不是一对水火不容的矛盾。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五化”融合发展,完全符合中央大政方针,是绿色崛起、科学发展的战术所在、战略要求。

    丘东涛(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副教授):

    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

    当前,我市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正处于快速推进的发展时期,高起点高标准抓好丰华兴梅产业集聚带的建设对于我市创新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扩大招商引资,创造就业机会,增加财政收入,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加快振兴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要通过加强规划来整合土地资源,尽最大的可能拓展工业发展空间,克服园区建设中存在的多、散、小及定位不清、功能雷同、特色不明等问题,按照地域相近、产业关联等原则,逐步加以整合,最终形成有规模、有特色、有效益的产业集聚带,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实现我市产业园区建设从形态开发转向功能开发,从单一注重经济指标转向全面提高竞争力,提高环境综合优势。

    丰华兴梅产业集聚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只就园区论园区、只就工业论工业。要跳出工业看工业,跳出园区看园区,跳出项目看项目。建设产业集聚带,要树立“提升区域整体价值”的理念,注重处理好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的关系,把发展产业和建设新城结合起来,把产业集聚带建设发展与推进城市发展的重大转型结合起来,真正把政策转化为发展动力。要认真学习借鉴国际国内一流园区先进发展经验,从梅州实际出发,使先进经验本地化,使产业集聚带建设少走和不走弯路。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确限制的,都要敢于探索,勇于尝试;凡是在别的地区行之有效的,都要有针对性地消化吸收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