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规划孤岛崛起变大学城 十年回望荣耀亦有遗憾

15.09.2014  16:53
  2000年,一片绿地的小谷围岛 - News.Ycwb.Com
  2003年9月8日,建设大学城的建筑工人 - News.Ycwb.Com
来源: img.ycwb.com

2000年,一片绿地的小谷围岛 羊城晚报记者 魏辉 摄

2003年9月8日,建设大学城的建筑工人 羊城晚报记者 邓勃 摄

一纸规划,孤岛崛起新城 十年回望,荣耀亦有遗憾

羊城晚报记者 林世宁 通讯员 张元亮 李宇红 卢庆雷

2003年之前,广州番禺区新造镇的小谷围岛还是一处与外界没有任何陆路交通联系的孤岛。2004年9月起,它却摇身一变成为全国闻名的广州大学城,高速、地铁、隧道、轮渡……交通便利,四通八达。

从项目启动到首批大学生入住,小谷围岛上发生了翻天巨变,短短19个月时间里,建成了总面积230万平方米的129栋建筑,这“不可能的任务”是如何完成的?记者走访了当年大学城的设计者和建设者。

超前设计,仍在引领潮流

李传义,11年前担任广州大学城建设指挥部办公室总工程师,谈起大学城的规划设计,他一直都引以为豪:十年前就能贯彻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环保节能的规划理念,融入数字信息化等新技术,依然值得未来广州的类似项目借鉴。

热电冷三联供、分质供水、智能楼宇……这些先进技术普通民众甚少接触,但在广州大学城已使用了10年。大学城的分布式能源站以天然气为一次能源,通过燃气轮机发电制冷,发电的余热则用来为大学城学生宿舍提供热水;大学城还是广州率先启用分质供水的区域,优水优用,低水低用,高质水与杂用水两套管网独立,其中高质水主要用于饮用、沐浴及洗涤,杂用水主要用于冲洗绿化及要求不高的日常用水。

一般城市家庭都是使用饮用水冲厕所,消防用水、景观补水使用的也都是清洁用水,这是对宝贵水资源的极大浪费”。李传义说,大学城四面环水,杂质水就地取材珠江水,通过初步净化处理即可供应使用,大学城水厂最初设计日产5万吨,后扩展到10万吨仍供不应求。

大学城中环路的中央绿化带为何那么宽?不少到过大学城的人都有类似疑问,其实在绿化带下有一条长达18公里的“隧道”,可谓是连同大学城的神经中枢。这条隧道正式名称叫综合管沟,宽7米、高2.8米,集中铺设电力、通讯、燃气、给排水等各种管线,避免了“拉链路”的出现,这是省内第一条,也是当时国内最长、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综合管沟。

广州大学城是全国大学城建设热潮中最后一个也是最成功的一个。”广州大学城提升计划主要编制者、规划专家袁奇峰教授认为,广州大学城与广东经济发展的契合度,以及大学城本身的规划和达到的效果都是成功的。

事不过夜,创造建设奇迹

2003年5月15日,广州大学城施工便桥开工,标志着大学城土建施工正式启动,至2004年8月26日首批大学生入住,短短469天便完成了大学城一期工程230多万平方米校区建筑,实现了孤岛起新城的翻天巨变。

累,至少少活五年”,10年后谈起当年“会战”大学城,曾任第二组团项目总监的倪建国,第一感觉仍旧是累,“每天都是从天亮干到夜里11点,吃饭时间、休息时间基本都在开会,大家戏称这是天天‘夜总会’”。累归累,大学城却是倪建国最怀念的项目,也是他做得最开心的项目,“干工程的人不怕累,就怕干不顺,常有三五层楼的项目20个月建不好,要知道大学城从项目启动到一期工程完工都才只用了19个月”。

现在很多工程时间都浪费在折腾图纸上,干到哪里图纸变到哪里,非常要命。当年大学城根本不存在这种问题,各高校基建处直接参与,完全按照学校的实际需求设计,施工过程中基本没有改动。”倪建国印象最深的是,当年大学城工地有个硬要求:事不过夜,施工单位遇到的问题,要马上反映,指挥部当天就要拍板解决,雷厉风行。

就在不久前,倪建国公司监理的一个政府项目,施工时发现桩型设计不符合地质情况,要进行修改,结果两三个月没有批复,而工地只能停工,“在大学城,这种事最晚第二天就能解决。设计、监理、指挥部人员都吃住在工地,而且指挥部的负责人会不停地在各个工地巡视,有问题不用你找他们,是他们上门帮忙解决”。

为保进度,工人争抢材料

广州大学城建设的高峰期,小谷围岛上聚集了十多万名建设者,“那时候工人们不会想着怎样偷懒怠工,都想方设法又快又好地完成任务拿奖金。”倪建国津津有味地说起了当年的故事,那时大学城指挥部每两个月会对所有施工单位进行一次工程施工综合考评,最多可获30万元的奖金,“这个方法可比干不好罚款好用多了”。

倪建国笑称,当年工地上最吃香的是泥罐车司机,那时混凝土由搅拌站统一配送,先送谁后送谁,基本上司机说了算,“最初送一车混凝土来,施工方会慰劳司机一包芙蓉王烟,后来各家又暗地里加价升格成了中华烟,再后来施工方干脆直接上路拦车‘抢’了。进入装修阶段用的地砖、门窗等装修材料基本也都要靠‘抢’,不然考评时怎么比得过别人。

时过境迁,模式难再复制

广州大学城当年是作为特大型工程建设项目来执行的,一期工程能在19个月内完成,在李传义看来是“政府主导、高校主体、社会参与、资源共享”的建设理念和思路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并且创立了“小业主、大监理、社会化、专业化”的先进施工管理模式。

当时不是一般性的政府主导,统筹、投资、建设管理都完全由政府主导,政府实实在在拿出钱来办教育,许多程序上特事特办。”李传义感叹,能在短短半年时间内完成大学城项目的前期项目建议书审批,可行性报告审批,规划立项审批,规划设计等等,是一个奇迹。

相隔十年,社会大环境变了,政府的决策机制也有了一些改变,“10年前,无论哪个方面的人,只要能参与大学城项目建设,都有荣誉感。现在,往往项目刚启动,各方面的负面声音也随之而来,招投标问题、规划不科学、工程质量问题、腐败问题……这说明群众的监督意识更强了,这当然是好事,但对于工程建设者来说,做事显得更难了。”李传义感慨道,当时大学城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可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