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子上海交大角逐首届全国大学生物联网竞赛

27.08.2014  16:03

  8月27日,来自全国200多所高校的50支队伍在上海交通大学角逐首届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TI杯)全国总决赛。图为比赛现场。 张亨伟 摄

  8月27日,来自全国200多所高校的50支队伍在上海交通大学角逐首届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TI杯)全国总决赛。图为上海交大学生在展示“mMax音乐手套”。 张亨伟 摄

  中新网上海8月27日电 (记者 许婧)驶入迷宫一般的室内停车场,就再也分不清东南西北,放眼望去满满的车辆,始终找不到一个空闲的车位?期末考试将近,踌躇满志的来到图书馆,却发现人满为患,只好悻悻离去?计划着家庭旅行,却担心家里的花草无人打理?朋友踏青郊游,兴致一起不禁引吭高歌,却因为没有伴奏总觉得少了一点乐趣……,27日,来自全国200多所高校的50支队伍在上海交通大学角逐首届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TI杯)全国总决赛,对上述问题亮出自己的答案。

  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作为国家确立的战略新兴产业,其技术研究、产业开发、应用推广和人才培养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竞赛组委会主任、教育部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傅育熙教授表示,物联网作为新兴产业,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比赛现场,“mMax音乐手套”为大家呈现一个崭新世界。演示的学生带着一只看似十分普通的手套,面前没有任何乐器,只是通过敲击桌子,就弹奏出了钢琴、架子鼓、吉他、长笛等多种乐器声音。更有意思的是,该系统可以同时接入多个手套,不同手套可以同时演奏不同乐器,和小伙伴们一起组队玩音乐,不再有场地、乐器的限制,是不是容易很多了呢?

  “当然,完成这个作品的过程可没有使用起来那么轻松愉悦,”队员熊伟伦介绍到,该队队员都是来自交大软件学院的学生。以物联网为主题的作品,不可避免地要和单片机、芯片等各种硬件设备打交道,“刚开始,这的确给我们带来了很大挑战”。不过,组员们凭借着对创意的热忱,对科研的坚持,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克服重重困难,从“吃软不吃硬”变成了“软硬通吃”的技术能手。

  “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应用都是需要软件和硬件相结合,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系统”,队员丁同学表示,“很感谢这次比赛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与全国最优秀的大学生们同台切磋‘技艺’。

  展厅另一处的“图书馆可视化智能选座引导系统”在现场也受到较高关注。该系统是通过视频分析实现图书馆座位引导,虽然实现方式不同,但是都聚焦在当下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如何有效的管理及使用资源,特别是一些稀缺资源,这也正成为着人们追求、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方式。

  竞赛专家评审委员会主任陈文智教授介绍,本次比赛采用开放的竞赛模式,以物联网技术为主题,由学生自主选题、自主设计、自主完成作品,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作品涉及智能家居、节能减排、移动应用等多领域,为学生锻炼成长、科技转化生产力提供了一个舞台。

  竞赛组委会秘书长、上海交通大学王东博士介绍,本次竞赛邀请了来自全国多所大学、行业领军企业、协会和联盟、产业园区等的30余位教授和专家担任评审工作。

  竞赛评委会委员、无锡国家传感信息中心管理委员会马晓东副主任认为,学生的作品虽然青涩,但创意无限,是物联网创新应用的一个重要源泉。部分参赛作品对于市场需求十分了解,应用性强,形成了物联网成熟产品和商用的基本雏形,符合企业和市场需求,容易被市场和风投看中并收购,这应该是本次竞赛的一大亮点。他同时表示要与教育部计算机类教指委合作,将竞赛引进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把竞赛变成学生与物联网企业沟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