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一条鲫鱼,剖开时代的教育焦虑
这两天,朋友圈被一条鲫鱼刷屏,原因是全国有50名高中生因为成功解剖鲫鱼,拿到保送资格,提前敲开清华等名校的大门。据悉,这些高中生参加的是第27届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生物学实验环节,要求现场解剖一条鲫鱼,最终有50位选手脱颖而出。(《钱江晚报》)
“靠解剖鲫鱼上北大清华”,这样的标题党,能吸引不少网友的眼球。一些网友奔走相告:“赶紧学解剖鲫鱼,有机会保送北大清华!”而另一些网友调侃:“清华北大欠菜市场杀鱼大叔一张文凭”。“杀鱼我也会,还会煮鱼汤”!一边是“杀鱼大叔”表示不服,另一边则是更多网友表示半信半疑:保送名校真的有这么简单?杀鱼大叔真能读北大清华?就像去年浙江高考语文那道经典的阅读题“从锅里跳出来的鱼,眼里发出诡异的光”,这次被解剖的鲫鱼,眼里依旧射出诡异的光。
据媒体报道,此次科学赛事考题难度很大,能参加这次赛事的学生,绝非等闲之辈。赛事分为理论和实验操作两部分,其中理论考试共计103道选择题,内容几乎都来自国内权威生物学期刊发表的学者论文,没有一定生物学背景知识,绝对难以完成。实验操作涵盖动物学解剖、植物学、细胞遗传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解剖鲫鱼占分最多不足十分之一。
即使是解剖鲫鱼,也没有那么简单。考试要求对鲫鱼进行外形观察,并将实验题目给出的9个标签,正确贴在鲫鱼的相应位置,找出题目中给出的五块鲫鱼骨头。媒体报道称,此次赛事最终获胜的一名“大牛”,虽然是中学生,但早已把本科与生物相关的课程都学完了,目前的生物学的理论和实践水平,超过重点大学普通学生水平。
断章取义的标题党,只是掀起一阵小小的喧嚣,且很快会归于平静。微博网友@往事浮云过太虚跟帖说:“同样的一条鲫鱼,人家的出名了,你的下锅了。”南方网网友@雷钟哲认为,一项严谨的科学赛事,之所以会演化成网红事件,除了对事实真相缺乏了解,还与传播中以偏概全的晕轮效应、趋同心理的羊群效应、变本加厉的蝴蝶效应关系极大。
不过,也有网友认为,“解剖鲫鱼”走红,也并非完全是网络起哄,而是反映出高校招生选拔、人才培养等深层次问题,以及,这个时代,家庭对于子女教育普遍的社会焦虑——为了孩子考名校,不惜一切代价。根据这几年的数据,凭借高考裸分考进清华北大的学生几乎不足三成,其余都是通过学科竞赛等被录取。《燕赵都市报》署名“然玉”的文章认为,就拿学科竞赛来说,必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解剖一条鲫鱼、生物竞赛夺金,我们并不知道,这一切的背后相关学生和家庭花费了多少时间和金钱,而我们所确知的,是这一新闻背后那股焦虑情绪。(贾庆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