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父母的福寿密码

13.10.2014  11:57


父亲喜欢为照片配上自撰的诗词,这让看似普通的照片增添了纪念价值。图为父母钻婚纪念时合影。

  ●曹闻一

  近两年,父母分别以93岁和91岁的高龄相继离世,他们都无疾而终,走得安详,没有遗憾,这是我们作为儿女的最大安慰。父母没有留下什么值钱的财物,但他们生前的大量作品是留给我们最珍贵的遗产,也让我们解开了父母福寿双全的密码。

  风雨人生互敬互爱

  上世纪40年代初,父母携手开始了他们长达70余年相濡以沫的生活。数十年风风雨雨的日子,父母互敬互爱,相依为命经营着幸福美满的家庭。

  客家人非常看重家庭,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是一种风尚。据说梅城有个习俗,儿子如果不孝敬母亲,当母亲去世办丧事时,母亲的娘家人有资格让不孝之子跪玻璃碎片来惩罚。父母受传统教育极深,加上他们都是教师,父亲是东山中学的老师,母亲在乐育中学任教,在这方面是做出了表率的。

  父母成家以后,养育了我们姐弟六个孩子,加上双方父母要负担,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是很困难的。但是,父母努力工作,任劳任怨,把家庭经营得井井有条、有滋有味。

  可是,政治运动一个接一个,也弄得父母焦头烂额。由于父亲热爱文学,常常写点诗词,结果成了右派分子,在历次的政治运动中成了“运动员”,被打倒、被关押。但是,不管父亲的处境如何,母亲都不离不弃,给了父亲生活下去的勇气。毕竟,客家地区的人文环境还是很好的,在如此高压的情况下,还有很多的好人在保护着父亲,加上父亲开朗乐观,最终他挺过来了,没有走上绝路。

  “文革”结束后,父母又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儿女长大成人,都能立足于社会,各自成家立业,过得都不错。

  老有所乐幸福无限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教师队伍青黄不接,父母都是超期“服役”五六年以后才退休的,但他们无怨无悔,用他们的话说是挽回了“文革”十年的损失,值!从岗位上退下来后,他们觉得身体尚好,又受聘于深圳边防站、广东省林业学校等单位授课,发挥余热。父母真正闲下来时已经70岁左右了。

  此时,父母才开始享受人生。身体硬朗的父母首选旅游,他们应亲友和学生的邀请去了全国各地,在游山玩水之余父母还拍下了许多珍贵的风景照片,配上父亲的诗词作品,留下了他们快乐幸福的记忆。

  平时在梅城,父母也有日常的活动场所——老干部活动中心。他们经常在那里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父母的交谊舞跳得很好,十年前还得过梅州市交谊舞大赛老年组的冠军。

  平和心态有益健康

  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父母却能够相濡以沫地走过来,有什么奥秘吗?其实,他们和所有长寿的老人一样,共同的特点就是有良好平和的心态。

  父亲生性开朗,对一些小事经常是“装聋作哑”。曾经闹过这样的笑话:有个亲戚以为父亲年纪大耳背,当着父亲的面说了父亲的“坏话”,亲戚走后父亲告诉我们他听到了这位亲戚说的话,不跟他计较就是了。

  母亲更是心态好,退休以后概不过问什么工资待遇,她相信组织,“该我的都会给我”是她的信条。她经常调侃的一句话是“命长才能吃得饭多”。

  闲暇之时,父母读书看报,吟诗作对,心旷神怡。有时候,他们还帮我们改改论文。父亲85岁时还给我们讲过《律绝诗的欣赏与创作》的课,让我们在感受到父母良好心态的同时又学到了知识。

  儿孙孝敬福寿双全

  由于受传统的影响,父母很早就表态过他们要居家养老,不愿意去敬老院。为父母养老我们在经济上没有问题,但是如何让父母走好人生最后的一段路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问题。根据我们所看到的和经历的,我们确定为父母养老送终的基本原则就是两个字“陪伴”,就是父母每天都能见到儿孙,不让父母孤独。虽然我们都要上班,但是十年来,我们每天保证有儿孙在父母面前两个小时以上,搀扶他们到户外走走,陪他们聊天说话,让他们每天都有好的心情。周末和假期带他们到公园或景点去游玩,父母经常都感慨地说“梅州又变了,更美了!”此时我们也很高兴,因为父母如此高龄仍然享受到了我们梅州的变化和进步。

  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此话一点都不假。过来人都知道伺候老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时候简直会让人在精神上崩溃的,所以贵在坚持。我们做儿女的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常常会互相鼓励,我们认为人生是经历,把伺候父母的这段经历作为财富,用来教育下一代。其实我们的这段经历就是父母教育的成果,反过来他们也享受到了这个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