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年度六大震撼科技出炉 日本越南颤抖
图为中国海燕水下无人机。
一、中国“鲨鱼”机器人能猎杀越南水下特工
近期,由中国天津大学自主开发的水下无人滑翔机“海燕”在南海北部水深超过1500米的海域通过了测试,创造了中国国产水下滑翔机无故障航程最远、时间最长、工作深度最大等诸多纪录。 “海燕”有可能被中国海军改造为新一代水下战斗/巡逻机器人,“它能像鲨鱼一样在海中巡弋,护卫中国舰艇或设在南海的钻井平台”。
“海燕”属于水下无人滑翔机型AUV。据中国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在近期的南海测试中,“海燕”连续运行时间超过21天, 最大工作深度达到1094米,最大水下推进时速约6千米。“海燕”采用了最新的混合推进技术,融合了浮力驱动与螺旋浆推进技术。按照设计,“海燕”可持续不间断工作30天左右。它形似鱼雷,长1.8米,直径0.3米,重约70千克。
“海燕”可能是理想的作战平台,首先,未来中国军工企业可能大批量制造增大版“海燕”,这种水下机器人能搭载大型传感器,能探测到距离更远的蛙人、水雷和潜艇,中国在南海的反潜能力有望实现跃升。此外,它们甚至可能携带武器,执行水下护卫或攻击任务。
近期,中方指责越南向中越对峙海域派出“蛙人”,他们大量布放渔网、漂浮物等障碍物,干扰中国船只。未来武装版“海燕”的出现将使得越南“蛙人”的干扰战术彻底失效——中国水下战斗机器人将如同鲨鱼般在钻井平台四周巡逻,一旦察觉越南“蛙人”靠近,它们将自动展开攻击。
二、中国力压日本 制造世界最大水陆两用飞机
日前,中国研制并自行设计制造的新型水陆两用飞机——蛟龙600的大型机头全尺寸模型首次曝光,这是中国新一代特种航空产品的新代表作,据悉,该机家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完成首飞,这也意味着,我国水轰-5水上飞机在研制40年之后终于后继有人,中国也将通过该机一举超越日本的US-2水上飞机,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上飞机制造国。
据悉,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简称“蛟龙600”飞机)是为了满足我国森林灭火、水上应急救援任务的需要研制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飞机采用了单船身、悬臂上单翼布局型式;选装四台WJ6发动机,采用前三点可收放式起落架。
三、“北斗”全球系统建设全面启动
解放军报南京5月21日电 记者邹维荣、特约记者宗兆盾报道:记者从今天在南京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上获悉,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研制生产工作稳步推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三步”建设全面启动。
“第三步”建设,即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全球系统建设。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介绍说,在“第二步”走的时候,全球系统的建设就已着手进行,目前已在设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导航信号体制、研发高性能星载原子钟等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2015年发射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后,将适时加入卫星网络,抓紧开展技术在轨验证,加快推进系统全球组网建设。
未来的“北斗”系统可靠性更高,性能将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到2倍。冉承其介绍说,“北斗”系统自2012年12月27日正式提供区域服务以来,系统连续稳定运行,服务性能指标稳中有升。下一步将稳步推进“北斗”的国际化进程,加强与美、俄、欧等卫星导航系统的对话交流,深化在兼容与互操作、监测评估、天基增强系统及应用领域的合作。据悉,2000多名来自国内外卫星导航系统主管部门和卫星导航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参加了本届年会。
四、我国首个“太空摆渡车”今年将首飞
新华社北京3月3日电 记者王敏、任沁沁报道:全国政协委员、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梁小虹3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首个“太空摆渡车”今年将首飞,在未来的探月、探火等深空探测任务,在轨道转移、空间碎片清理等轨道服务,在新材料、新技术验证等空间试验领域等将发挥重要作用。
梁小虹介绍,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远征一号上面级,今年首飞在即。上面级是一种由基础级运载器发射进入准地球轨道或地球轨道,能够进一步将有效载荷从准地球轨道或地球轨道送入预定工作轨道或预定空间位置的具有自主独立性的飞行器。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国先后研制出多型固体推进剂上面级,共进行了10次飞行,全部取得圆满成功。但此前的上面级均为满足某种单一任务而研制,远征一号上面级则同时具备了多种特性,被火箭设计师称为真正意义的“太空摆渡车”。
梁小虹介绍说,“太空摆渡车”主要有四大特点: ——兼具运载器与航天器的技术特性,是在运载火箭或重复使用运载工具上面,增加的相对独立的一级或多级,可依靠自身动力携带航天器继续飞行。 ——可多次启动。运载火箭将其送入太空后,“太空摆渡车”能多次点火启动,满足不同发射任务的需求。 ——工作时间长。长于运载火箭的工作时间,可以达到数小时、数天乃至数十天。 ——可以先后把不同“乘客”送到不同目的地。
在太空,“太空摆渡车”接力火箭继续执行飞行任务,可通过飞行轨道的变化,将携带的一个或多个航天器直接送到工作地点。此外,此次研制的远征一号上面级首次采用了液体推进剂,在轨工作时间为6.5小时。“太空摆渡车”的问世,将大大增强我国运载火箭的任务适应性。据了解,上面级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截至目前,世界航天大国先后研发的上面级达数十种之多。
五、解放军首个大型计算机兵棋系统建成
历时7年建成的我军首个大型计算机兵棋系统,告诉你“能打仗、打胜仗”的秘密——
“兵棋”,决胜未来战场
把现代战争真实地搬进计算机,构设一个符合中国军队特点和未来战争实际的虚拟战场,通过无限接近实战的兵棋推演,使我军获得未来战争的更大胜算——这就是兵棋推演的魅力所在。
信息化战争究竟怎么打,制胜机理在哪里?国防大学兵棋团队历时7年研发成功的兵棋系统,已经广泛运用于部队演训和院校教学,成为针对未来战争进行实战化练兵的重要抓手和实践平台,不断砥砺着各级指挥员向“能打仗、打胜仗”坚实迈进。
盛夏时节,华北某地。一场战略战役兵棋对抗演习拉开战幕,几十名兵棋系统人员各就各位,全神贯注进行系统控制和演习导调。
大屏幕上,陆海空联合作战,沉着迎击来犯之敌;计算机上,各要素实时显现,兵力调动紧张有序……轻触屏幕,战场一览无余;指尖游弋,指挥千军万马。数百名指挥员编组红蓝绿三方,依托网上共享态势图,搏杀在虚拟战场。
“支撑演习的,就是国防大学兵棋团队研发的战略战役兵棋系统!”现场演习总导演、国防大学副校长王朝田向记者介绍,历时7年,我军建成首个大型计算机兵棋系统,迄今该系统已先后参加了数十次演习,受到部队和院校的广泛欢迎。兵棋系统运用于演习实践,给全军战略战役训练方式带来了革命性变化,推动了军事指挥训练向实战化转变。
兵棋是什么?
从实验室走向战场,叩响现代战争制胜机理之门
兵棋,是怎样进入当下人们的视野呢?2002年12月9日,一场“战争”在卡塔尔多哈郊外的大漠中悄然展开。然而,这并不是一场真枪实弹的较量,而是美军利用兵棋系统举行的演习,彩排“打伊倒萨”作战预案。让人尤为震撼的是,这次演习的最终结果,和几个月后美军进攻伊拉克,并取得胜利的方式和结局几乎完全一致!
“作为推演战争、训练指挥的工具,兵棋的历史源远流长。”国防大学兵棋工程总师胡晓峰教授介绍说,中国很早就有用“解带为城”“聚米成山”来演示阵法、研究战争的记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兵棋系统在上世纪中叶登上舞台,并充分体现了科学推演战争进程的强大功能。兵棋系统由于其公认的重要性、强烈的敏感性和技术的复杂性,一直为少数西方发达国家所独有并严密封锁。自主研发兵棋系统,成为当代中国军人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2007年,军委总部审时度势,正式赋予国防大学兵棋系统研发重任,拉开了“中国兵棋”的序幕。
众所周知,信息化是现代战争的主题。可现代战争究竟怎么打,系统如何体现战争制胜机理、如何构建战争复杂体系、如何模拟联合作战环境?如何确保规则和数据贴近实战、经得住使用者的检验和质疑?如何迫使指挥员沉浸于实战练谋略、练指挥,克服“演为看”、“走程序”、演习就像“演戏”的老大难问题?
在战役教研部联合战役某教研室主任彭希文眼里,这三道难关是兵棋研发运用必须首先突破的。
“兵棋,只有从实验室走向战场,才能叩响战争制胜机理之门。”胡晓峰带领兵棋团队,以战斗力标准指引系统建设的方向路径,找准了聚力攻关的着力点。先后组成十几个调研组,深入机关、部队和院校调研,并注重利用到部队保障演习的机会搜集需求、验证效用,使兵棋始终紧贴未来战争需求、紧贴我军训练实际。系统可真实模拟陆战、海战、空战、特种作战和后装保障、执行民事任务等百余种行动。参演指挥员可指挥上百万人的虚拟部队参与作战,一次演习可下达几千条指令,处理几十万份报告,真实反映未来战争的基本情况,可以实现练指挥、练谋略、练战法的目的。
经鉴定,兵棋系统工程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在多个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创新,整体上属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棋兵”怎么做?
瞄准信息化战争,提高对战斗力的贡献率
战争推演与实兵对抗,在虚拟与现实间日趋高度统一。我军以往的作战模拟系统,受条件所限存在不少与实战脱节的地方:传统的作战模拟,裁决过程“黑箱”式设计,受训人员既看不到、也猜不透……如此种种,导致系统可信度低。
2007年,当军委总部赋予国防大学兵棋系统研发重任时,担任总设计师的胡晓峰和战友们,一连几天彻夜难眠。“研发兵棋系统必须走出一条新的道路出来,锻造强军制胜利剑,提高对战斗力的贡献率。”
“兵棋太难了,你们搞不出什么新东西。”面对种种质疑,他们没有退缩,从棋盘、棋子、六角格开始,一点点学习兵棋知识,一步步深化兵棋理论研究,一步步推进兵棋系统技术、规则和数据研发。
强烈的“战场”意识,使团队上下将科研主动延伸到部队战斗力生成的最前沿。他们先后与上百名将校指挥员切磋交流,深入了解指挥决策的思维过程。仅仅是军事设计方案就反复了21稿,在一番煎熬之后,最终形成了更加符合现实作战规律的兵棋规则。
“兵棋系统的研发是个浩大的工程,多学科专业交叉、多领域技术集成。”国防大学战役教研部主任马平说,研发过程中,从最开始不到10人的关键技术攻关,到中期几百人的研发协作;从军事需求论证、软件开发、系统测试到演习应用,团队联合军地多家单位,60余名骨干和近30个参与单位数百名研发人员精诚团结、接续奋战,汇聚起强大的科研“战斗群”。
强烈的使命责任使大家付出了超常心血。在科研团队里,“白+黑”“5+2”是常态攻关的生活模式;在团队的每个实验室角落都摆放着折叠行军床,加班晚了和衣一躺。张国春,战役兵棋系统教研室副主任、兵棋团队第一批技术骨干。在兵棋研发过程中,他长期加班加点,心力交瘁,不幸患上脑胶质母细胞瘤。他强忍着癌细胞吞噬躯体的剧痛,用颤抖的手整理出2大本系统改进技术文档,才住院进行开颅切除手术。手术让他丧失了部分记忆,他苏醒过来的第一句话就是“工作完成了没有?”而在此前,他的同事崔同生教授,也因同一种病英年早逝,捐躯在没有硝烟的战场。
信息化战场拓展到哪里,兵棋团队的脚步就延伸到哪里,火热的演兵场处处是他们的实验室。兵马未动,他们提前完成装运设备、构建系统、调试环境、技术培训等工作;战斗打响,他们在维护系统的同时,还要担当处理意外情况的救火队员;演习落幕,他们又要收尾打扫战场,打包设备、整理资料,然后立即投入到系统研发完善工作中。
“尽管多数项目获不了奖,但它直接关系到战斗力生成。”战略兵棋系统教研室主任司光亚介绍,几年来,他们先后攻克数十项多领域关键技术,完成了数百类军事规则模型的设计和几百万条作战数据的收集整理,创造了多种新型教学训练演习模式,造就了一支军事与技术相结合的兵棋研发团队。团队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 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团队也被四总部授予“全军科技创新群体奖”。
兵棋改变了什么?
实战化练兵,让今天的演练无限接近明天的实战
在一次演习中,蓝方在关键时节突然对红方实施强大的电磁干扰,红方态势图上顿时一片空白,完全无法决策指挥。蓝方多路机群趁机突破红方防空体系,对其关键节点目标实施精确打击,瘫痪了红方作战体系,使红方完全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如果我们不按信息化战争的制胜机理去练兵,那将来就真的会吃败仗!”胡晓峰向记者讲述了这个情节。
“兵棋推演练兵,在军事指挥员的头脑中刮起了风暴。”胡晓峰说,像联合观念、情报观念等,在兵棋演习中得到刺激增强。特别是数字概念、数据观念和计算理念,第一次在指挥员头脑中留下深深印象,使大家更加注重精确、精准,锤炼打胜仗的战略思维能力。
常说“要像打仗一样训练”,但未来战场什么样,现代战争究竟怎么打,战场如棋局局新。2010年9月以来,学校利用兵棋系统组织教学演习,上千名高中级干部和研究生学员参与了兵棋推演。他们依托外军研究专家,组建了专业的“蓝军”,运用对手真实的作战思想、作战原则、作战编成和装备,与“红军”进行“背靠背”的自主对抗,千方百计给红方设置各种困局、危局和险局,迫使红方指挥员在最艰难的博弈中“谋”起来、“算”起来、“抗”起来。
截至目前,运用这一系统已培训我军中高级军事指挥人才1万余人次。
“打仗不再是简单的攻击某个目标,要像下棋一样,走一步想十步。”某集团军参谋长坦言,“系统在运用中所反映出的战争迷雾和不确定因素,彻底改变了指挥员固有的思维定式和指挥模式,我们在推演中的所有谋略和战法,都是被对手逼出来的。”北京军区司令部作战部副部长张明认为,系统能够使受训者真实地感知战场态势,得到近似实战的磨练,对提高部队作战指挥和谋划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每时每刻都真实地感受到有一个强大对手的存在、每时每刻都强烈地感受到有一种真实的作战压力、每时每刻都深切地感受到稍有不慎就可能输给对手……”近年来,在北京、济南、南京、兰州等战区对抗演习中,红方指挥员和所有参演人员感叹,这种真打实抗的“火药味”在兵棋推演中越来越浓。
六、“蛟龙”号完成试验性应用航次试验任务
新华社“向阳红09”船6月29日电(记者罗沙)“蛟龙”号载人潜水器2014至2015年试验性应用科考队29日圆满完成超短基线定位系统测试试验,标志着“蛟龙”号2014至2015年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一航段首阶段试验任务顺利结束。超短基线定位系统是“蛟龙”号母船实现对潜水器实时定位的关键设备,系统通过接收潜水器每8秒发出一次的声学信号,从而判断出潜水器的位置、深度和与母船的距离。
据航次现场指挥部介绍,“向阳红09”船于28日凌晨到达位于南海的作业海区,并于29日下午完成全部试验内容。本阶段试验分别测试了安装在“向阳红09”船底部的进口和国产两套超短基线定位系统,其中由哈尔滨工程大学研制的系统是首次应用在“蛟龙”号上的国产超短基线定位系统。测试结果显示,两套超短基线定位系统能够满足“蛟龙”号深潜作业需要,信号跟踪稳定、可靠。
国产超短基线定位系统性能稳定,可以作为“蛟龙”号超短基线定位系统的备份,提高母船对潜水器的监控能力。 “向阳红09”船预计将于7月1日抵达福建福州马尾港,随后前往西太平洋开展科学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