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被解救儿童有62名在广东 多人已被寄养

22.09.2015  11:04

由民政部、公安部等开发的全国打拐解救儿童寻亲公告平台日前上线,引发强烈关注。首批发布的283名孩子中,有62名在广东被解救。过去,他们有着共同的不幸命运,现在,社会更关注他们的状况以及未来。南都记者获悉,这些孩子有的被解救迄今已有十多年,仍然无法找到他们的至亲,如今,多名孩子已在寄养家庭生活。按照民政部、公安部最新制发的《关于开展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打拐解救儿童收养工作的通知》,这些孩子将在全国联网寻亲,如仍查找不到生父母,则或可能被收养,彻底融入一个新的家庭。目前,有三四百个国内家庭在东莞市社会福利中心排队等待收养孩子。

多名孩子已在寄养家庭生活

根据被拐卖地分类,广东62名孩子中有两名在东莞被拐卖。其中,许博文今年8岁。2007年11月18日下午6时许,犯罪嫌疑人罗某将在东坑医院出生仅约10天的许博文拐走。将近两年后,2009年7月8日,许博文被解救。

南都记者昨日从东莞市社会福利中心获悉,“许博文”这个名字是该中心的工作人员取的,“好听、顺口,有一些美好的寄望”。市社会福利中心有关负责人胡女士称,许博文自从被公安机关解救、送往市社会福利中心不久,便被安置在寄养家庭。目前在读小学二年级,“现在孩子一切都正常”。

事实上,除了许博文,目前该福利中心还有另两名打拐解救的孩子。胡女士透露,这两名孩子都是2004年解救的男孩。其中一名男孩今年10岁,在读小学;还有一名男孩今年16岁,在读高一。他们也都被安排在寄养家庭中。“我们正在把他们的资料上传到这个寻亲公告平台。”

据了解,寄养家庭是指将孩子们寄养在社区中的正常家庭,让他们享受正常的家庭生活,对社会有更多的认识。

由于家庭寄养被认为更有利于儿童的抚养和成长,省内多地福利机构都主张将打拐解救儿童送往家庭寄养。和东莞的情况类似,寻亲平台发布的信息中,有5名被拐卖地在广州的儿童,解救之后被安置在广州市社会福利院,目前有两个孩子被安置在寄养家庭,状况良好。对于这些孩子被拐卖和解救时的信息,南都记者通过广州市公安局试图寻找到当时的线索和细节,但由于孩子获救的时间较久远,目前仍在设法寻找当时更详细的资料。

尝试认定打拐解救儿童为弃婴

这62名孩子中,有16名在深圳被公安机关解救,现均生活在深圳市社会福利中心。最早被解救的是5名女婴,解救时间是2000年,15年过去,她们仍旧没能找到父母。深圳市社会福利中心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中心虽然很想帮孩子找到领养家庭,但根据国家相关法律,由于被拐儿童并非孤儿,因此无法进行收养。

被拐儿童解救后的收养困局长期以来备受关注,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曾多次提出相关议案呼吁为收养被拐儿童松绑。法律学者指出,因为依现行收养法,只有未满14周岁的孤儿、遗儿、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才能被收养。而被拐儿童并非孤儿、也非遗儿,由于暂时无法找到其生父母,不能确定是否存在“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情况,被拐儿童就这样被排斥在收养对象之外。

不过,一些地方也做过突破性尝试。惠州市曾尝试将打拐解救的11名婴儿认定为弃婴并转给民政部门,该市民政局按照“先寄养、后收养”的方法安置这些孩子。2012年发生的广东“7·18特大拐卖婴儿案”曾轰动一时,13名被惠州警方解救的婴童当时被安置在惠州市儿童福利院。公安机关破案后,一直未放弃为这些婴童寻找亲人,到2014年,其中2名孩子找到了亲生父母,回到亲人身边。剩下的11个孩子在寻亲无果的情况下,由警方认定为弃婴。惠州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科相关负责人当时接受媒体采访表示,《收养法》中关于被拐儿童能否被认定弃婴并无规定,实际上,被拐儿童被认定为弃婴,这在惠州还是首次,在全省也不多见。

民政部、公安部最新制发的《关于开展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打拐解救儿童收养工作的通知》,明确打拐解救儿童被送交社会福利机构或救助保护机构满1年仍未查找到生父母或监护人,可进行国内送养。这无疑为打拐解救孩子的“新生”提供了政策依据。广东省民政厅表示,目前正在研究具体的落地政策。

广州“打拐办”:今年以来解救了5名儿童

广州市外来人员众多,儿童走失及拐卖犯罪因而也相对突出。为此,广州市公安局从2009年开始运作设立了“打拐办”,由市公安局刑警支队牵头,整合全市公安机关打拐资源,统筹确保全市打拐工作的高效运行。

“打拐办”如何运作?据介绍,“打拐办”根据广州市涉拐案件的实际情况,先后建立起侦办拐卖案件“一长三包”责任制、涉拐警情每日核查、来历不明儿童D N A比对等一系列打拐工作机制。“打拐办”民警每天对全市新发涉拐警情及往年案件逐一分析和电话回访,尤其是利用春节假期等节日,积极开展案件回访工作,及时跟进掌握涉拐警情案件的后续情况。

此外,广州还开创失踪人员核查“绿色通道”。在普通刑事案件侦查中,从案件的受理、立案到后续的侦查,均需要经过多重法律手续审批,以保证执法的公正、司法的严谨。今年以来(至7月份),为加快打拐案件的侦办过程,广州市公安局进一步理顺内部机制,协调各警种形成合力,为打拐案件开创优先办理、快速解救的“绿色通道”,及时找回失踪人员16名,其中包括14岁以下儿童5名。

打拐还要善用新媒体。广州市“打拐办”利用微信平台,加入了公安部“打拐办”(包含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的个人微信)和省“打拐办”的微信群,同时还建立了一个由全市各级公安机关打拐民警组成的广州打拐群,随时掌握和共享拐卖犯罪动态及拐卖案件信息,打拐工作效率显著提高。

相关新闻

东莞市社会福利中心:

有三四百个国内家庭在排队等收养

据了解,在东莞市社会福利中心收养孩子,一直以来都要等候较长时间。东莞市社会福利中心有关负责人胡女士透露,目前该中心共有800余名孩子,其中约87%都是残疾孩子,而新入院的孩子残疾率高达95%左右。

去年,该中心约有四五十名孩子通过涉外收养,前往美国、加拿大、意大利、法国等十余个国家的家庭生活,基本都是轻中度残疾孩子,包括脑瘫、唇腭裂、心脏病等各类残疾。而国内家庭基本只愿收养健康的孩子,去年在东莞市民政局办理了收养手续的国内收养的孩子约有30名。

胡女士称,目前国内收养仅排到2010年的登记者,现在仍有三四百个国内家庭在排队,其中大部分都是未生育的夫妻。

不过,打拐解救出来的儿童并不在收养之列。胡女士表示,在民政部、公安部的新规落地之前,这类孩子只要未改变“打拐解救”的身份,就不能被收养。“根据最新的通知,如果许博文和另外一名10岁的男孩最后还是找不到亲生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等公安部门处理完了,我们会按照最新规定办理。”

寻亲故事

养父交给她母亲身份证

失散23年后她盼见妈妈

和妈妈失散23年后,赵小圆已经结婚,又怀孕了,她即将启程赴丈夫湖南益阳的老家待产,希望在离开广东之前,能找到妈妈。日前,赵小圆致电南都,希望能获得帮助,找到妈妈。

赵小圆向南都记者讲述了与妈妈失散后的人生经历。1992年,她在阳江市与妈妈失散,当时她只有七八个月大,后来,她被当地一个老人收养。在她读小学五年级时,养父临终前拿出一个身份证告诉她,“我不是你的生父,你是我收养的,这是你妈妈的身份证,我在你身上找到的,你好好保存这个证,以后去找你妈妈。”养父去世后,赵小圆颠沛流离,寄养在同村邻居家。

如今,赵小圆已经23岁,在珠海市香洲区工作,丈夫是湖南益阳人。她已经怀孕,今年国庆期间准备去公婆家待产,离开广东前,她想找到妈妈。

今年8月,赵小圆在宝贝回家网登记了信息,寻找妈妈冯雁礼。9月10日,该网站志愿者联系赵小圆,说找到了她的妈妈,与照片上的很像,但对方怀疑志愿者是骗子,次日并未联系志愿者,也没有联系赵小圆。

“可能我妈妈又组建了家庭,不愿认亲,但我很想很想找到她。和她相认。”赵小圆思考再三后,打电话向南都求助。

昨日,南都记者将赵小圆的情况反馈给江门恩平市公安局。相关民警很快查询到恩平市一位叫“冯雁礼”的女士,立即建议南都记者告诉赵小圆联系该局梁警官。

昨日下午,赵小圆联系上梁警官,梁警官核对赵小圆提供的照片,与公安机关人口信息系统登记的一致。“梁警官说已经通知派出所去联络了,这两天就会有结果。”

赵小圆很期待,这位“冯雁礼”是否她的亲生母亲。南都将跟进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