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中山扶贫济困新模式

20.08.2014  12:59
借公益平台发挥“杠杆效应” 引导全民自觉修身奉献爱心

   2014年1月,马建军先生捐资100万元为全市8000多户困难家庭送上温暖,慈善总会会长

郭丛枢(右)向马建军先生的代表(左)回赠牌匾。 

   ●本版撰文:游玉华 程倩敏

   刚刚过去的一个多月里,一场源自“广东扶贫济困日”的慈善热潮,在伟人故里中山温情上演。无论是党政领导班子、企业家还是普通市民,都纷纷慷慨解囊奉献出自己一份爱心。

   事实上,过去几年来这种温馨的场景时有发生。在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引导下,今时今日的中山人,不再满足于某个节日的被动捐款。积极参与中山扶贫济困工作,已然成为中山人的高度自觉。

   借公益平台发挥“杠杆效应”,引导全民自觉修身奉献爱心。扶贫济困工作,正在中山这座博爱之城演变出更创新、更科学的模式。

   1

   博爱情怀 捐款热潮涌动大街小巷

   1元、10元、100元……每年一到6月底,一场持续近一个月的捐款热潮,都会在中山大街小巷涌动。在“广东扶贫济困日”这个大主题下,各个镇区与部委局办结合自身实际,纷纷开展主题多样的捐款活动。

   自2010年启动以来,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已经与中山人“相约”四届,并逐渐成为弘扬乐善好施传统美德、建设幸福和美中山的重要平台。

   记者从市民政部门获悉,去年市慈善总会接收扶贫日款项2600多万元,主要用于资助全市扶贫开发“双到”项目、中山“双低”家庭危房改造项目、老年人紧急呼叫装置安装项目和贫困家庭临时救助以及医疗救助项目。

   今年募集的款项也将继续重点用于以上几个项目。且所有募集到的款项,将全数给各个镇区部门用于各自的扶贫济困主题。

   6月27日,中山市2014年“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启动仪式在市委大楼内举行,市四套班子成员参加活动并依次捐款,以实际行动号召全市人民积极参与扶贫济困公益事业。

   市动员会后,各镇区积极行动,在辖区内社区(村)广泛宣传发动,各镇区志愿者配合开展募捐活动,点滴付出,汇集成爱的洪流。

   按照省的统一部署,市民政局积极发挥“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联席会议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的职能,通过开展市直机关爱心捐赠、街头“一元”捐、义卖活动等形式,搭建一系列奉献爱心的便捷平台,让全市的爱心企业、爱心组织、爱心人士都能方便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据统计,截止2014年8月15日,中山慈善总会共收到扶贫日捐款123笔,认捐总额1817.23万元,实际到账款472.18万元。

   2

   特色主题

   奉献爱心已成高度自觉

   支撑着这股爱心暖流不断壮大的,既有中山人的慈善情怀,也有各个镇区与部委局办特色鲜明的扶贫助困主题。

   早在今年6月举行的“广东扶贫济困日”动员大会上,中山市副市长杨文龙便明确指出,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以重在参与、贵在坚持为原则,以提高社会参与度为重点,不搞硬性摊派,倡导“一份捐赠一份爱心”理念,实行全市动员、志愿参与、创新形式、加强管理。

   在此背景下,各个镇区与部委局办开始有针对性地设定各自主题,引导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扶贫济困活动。据统计,扶贫日期间,参与扶贫济困活动的市直单位超过70个、社会组织超过500个、企业事业单位超过200个:

   市委组织部、市直机关工委、市民政局、市教育局、总工会、团市委、妇联、卫生局等单位积极响应号召,大力倡议广大党员、团员、职工、妇女等积极参与扶贫济困日捐赠活动,体现了党政机关在扶贫济困活动中的表率带头作用。

   各镇区党委政府按照市的要求和部署,纷纷组织开展动员会、募捐、走访慰问等活动,在辖区内社区(村)加大宣传,组织发动党员、团员、干部职工、爱心企业代表、爱心人士、志愿者等开展捐赠活动和访贫慰问、送爱心等活动。

   党代表结对社工帮扶弱势群体。市委组织部牵头,市民政局配合,建立党代表结对社工帮扶弱势群体工作机制,首批7个党代表小组与社工机构结对,切实为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解决实际困难。

   部分单位开展“双到”扶贫慰问活动。有“双到”对口帮扶任务的单位,组织党员干部在“七一”前后,前往对口帮扶的贫困村,开展座谈会、走访慰问贫困户、为贫困户做好事、送温暖等形式多样的慰问活动。如市文广新局组织干部赴对口扶贫点怀集县梁村镇百德村,开展慰问帮扶活动;博爱医院组织义诊医疗队,到肇庆市封开县都平镇大滩村开展扶贫义诊活动。

   社会组织积极加入扶贫济困行列。如市女企业家协会慰问市儿童福利院孤残儿童,并应拍由孤残儿童亲手创作的十字绣、木框画、玻璃框画以及丝网花等美术作品,筹集善款31550元用于资助该院开展康乐活动及购买儿童生活和学习用品等。

   团市委组织志愿者利用周末的时间在全市人流集中的居民区、商业区、主要街道、广场等地点开展了多次形式多样的爱心募捐活动,并向参与者赠予荣誉标识,倡议“一元捐赠,一份爱心”、“十元捐赠,十分关怀”。

   3

   开创模式

   社会力量凝成帮扶合力

   扶贫济困工作,政府正从“主导”变为“推手”,各方慈善力量正由“参与”变为“主力”。

   中山的扶贫济困模式,历经数年的探索,脉络已经清晰可见。在整个经济社会不断加快转型步伐的背景下,这一变化既有现实意义,无疑又具有超前意识与示范效应:

   在充满博爱情怀的伟人故里,并不缺乏爱心人士。政府通过搭建各种爱心捐助平台,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引导更多慈善力量参与“社会自救”,从而形成长效机制与更加庞大的力量,让更多亟需帮助的市民能够更快得到救助。

   经过不断的引导,中山扶贫济困模式的“杠杆效应”正在日益凸显:

   以扶贫济困的主题“危房改造”为例。从2012年起,中山就建立低保、低收入家庭危房改造长效机制。近年来,累计为2719户双低家庭进行了危房改造,工程总投入约1.35亿元。

   在困难家庭医疗救助方面,去年年底,市政府出台《中山市困难居民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暂行办法》,对“双低家庭”在享受了社会医疗保险待遇及医疗机构费用减免后,核准住院(含特定病种门诊)个人缴费部分(自费部分和自付部分),给予适当比例救助,大大减轻了他们的医疗负担。今年市委市政府还专门安排1000万元用于实施困难群众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1-6月,市镇两级财政已发放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金达115万元,帮助251人次困难居民解决看病难问题。

   在居家养老紧急援助系统方面,中山同样成效显赫:

   目前,以慈善捐赠和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中山已经为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安装紧急呼叫装置,产生了“颐老一键通”、“关爱铃”、“爱心铃”等信息化服务项目。据统计,居家养老信息化平台覆盖5万户7万余名老人,占全市老人总数的32%,累计被呼31.4万多次,接听10.5万多次,累计成功救助1500多人次。

   挖掘社会潜力,整合扶贫资源,充分调动各类企业参与扶贫济困的积极性,最终形成强大的帮扶合力。走在扶贫济困的道路上,今时今日的中山可谓一步一脚印,一步一创新。

   ■扶贫济困温馨案例

   企业家4年累计捐资415万 惠及3万多户次困难家庭

   历经多年的宣传与倡导,“扶贫济困”早已成为中山人的高度自觉。无论是企业家还是普通市民,都乐于慷慨奉献爱心。马建军先生的乐善好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从2011年起,中山市慈善总会都会联合有关部门开展“爱心接力行、慈善传万家”新春送温暖活动。活动内容主要是对全市低保、低收入、散居五保户、三无人员和重点优抚对象等特困家庭每年都送上粮油食品。

   此项活动得到了市慈善总会永远荣誉会长马建军先生的慷慨解囊。2011年,马建军先生捐资人民币100万元为10719户特困家庭购买了大米和食油。2012年,他捐资人民币123万多元为10542户困难家庭购买了大米、食油和腊味。2013年,马建军先生捐资人民币105万多元为8822户困难家庭购买大米、食油和腊味。今年,他又继续捐出人民币87万元,对全市8054户困难家庭进行春节慰问。

   据统计,四年来马建军先生共捐资人民币415万元,累计惠及群众3万余户次,覆盖了全市特困家庭。他的爱心举动,使受助群众感受党和政府关怀的同时,也感受到社会爱心人士的浓厚心意。

   值得一提的是,马建军先生的善举不仅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和肯定,并在中山掀起一股“扶贫济困,奉献爱心”的慈善风潮:

   每年一到活动举行的时候,供应商会先将捐赠物品统一运送到邮政仓库,在每份慰问品上贴上不干胶标签,标签内容为:中山市慈善总会会徽(图案)、中山市慈善总会永远荣誉会长马建军先生捐赠、活动主办单位、协办单位、赞助商单位名称等。

   邮政局根据市慈善总会整理好的各镇区慰问品数量、派发数量统计表及物资临时存放点和联系人联系方式统计表,调配车辆免费配送慰问品到各镇区指定的临时存放点,再由各社区及志愿者及时分发到各家各户。

   整个送温暖活动中的组织、运输、入户派发一条龙服务,充分展现了中山人“爱心接力行、慈善传万家”的博爱精神。2012年时,该活动还被评为年度广东扶贫济困优秀项目。马建军先生本人表示,这种爱心行动今后将会一直延续下去,并将以此作为一个慈善品牌持续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