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解读全国气象现代化发展纲要

27.08.2015  15:30

  日前,中国气象局正式印发《全国气象现代化发展纲要(2015-203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是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推进我国从气象大国走向气象强国的行动纲领,是我国未来气象事业发展的蓝图。围绕《纲要》出台的背景、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贯彻落实等问题,记者近日专访了中国气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许小峰。

  记者:如何理解《纲要》与我国过去制定的几部气象事业发展纲要的关系? 

  许小峰:我国气象现代化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1956年,中央气象局制定了《十二年(1956-1967年)气象事业发展纲要》,期间主要恢复了预报业务,建立了预报监测网络,也奠定了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基本格局。

  1984年,国家气象局制定了《气象现代化建设发展纲要》,设计提出了适合我国特点、布局合理、比较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探测、电信、资料、预报、服务五大业务技术体系,明确了改革开放以来气象业务发展的任务和方向,加快了气象业务现代化的进程。

  在《气象现代化建设发展纲要》的基础上,1991年制定了《气象事业发展十年规划(1991-2000年)》和《气象事业发展纲要(1991-2020年)》;2001年又制定了《气象事业发展规划(2001-2015年)》。气象业务现代化的一些重要设计、功能划分和目标任务都体现在这些规划和纲要中。

  应该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气象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业务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应对复杂天气气候的能力明显提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发展环境和条件不断优化,为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奠定了良好基础。特别是国务院3号文件(即《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下发,提出了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即到2020年,要建成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使我国气象整体实力接近同期世界先进水平。2007年,中国气象局提出建立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的思路,明确现代气象业务体系中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是根本,气象预报预测系统是核心,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是基础,信息和科技系统是保障,对继续大力推进气象现代化进行了全面部署。2011年以来,中国气象局对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工作进行了重大探索和部署。

  这次《纲要》编制历时两年多,自2013年6月28日《纲要》编写工作正式启动以来,中国气象局组织召开数十次讨论会议,充分吸收部门内外相关领域领导和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数易其稿。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纲要》编写工作是在党的十八大之后启动的。新形势下,气象现代化内涵更丰富、要求更全面、领域更宽广、任务更艰巨。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包括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气象工作法治化,即涵盖气象业务、服务、科技、人才、管理、文化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全面气象现代化;涉及防灾减灾、预报预测、应对气候变化、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各个领域;旨在实现气象发展速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东中西部地区之间气象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并带动相关行业气象、社会气象全面发展。

  记者:《纲要》设立了两个目标节点,如何考虑? 

  许小峰:《纲要》设立了2020年与2030年两个目标节点,其中,2020年目标重点与国务院3号文件第二阶段奋斗目标一致,在具体指标选取上,既直观表征现代化发展过程的纵向比较,又具备国际可比性;2030年目标瞄准全国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主要提出了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现代气象服务体系、全面建成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全面建成科学高效的气象管理体系的奋斗目标。

  设立两个目标节点主要是因为:一是到2020年全国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目标要求,也是气象工作者许下的承诺,这一节点与“十三五”规划相契合。二是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仍需要长期规划、持续发力。到2030年还有15年时间,但气象现代化发展的大方向是坚定的。《纲要》也为2030年的目标节点留出足够空间,我们可以根据前沿科技发展、国家与社会需求变化情况,不断调整丰富其内涵,在监测、信息、预报、服务的空间、时间和领域上得到更全面、系统的发展。另外,从客观上讲,实现这两个目标都不容易,对此我们必须有清楚的认识,我们的多项气象工作要同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对广大气象工作者而言,既是前进的动力,也是有力的鞭策。

  记者:《纲要》中“大力提升气象防灾减灾和公共气象服务水平”所占分量很重,未来15年,气象防灾减灾和公共气象服务将如何布局? 

  许小峰: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强弱、公共气象服务水平高低,是检验气象现代化发展成果、评价气象现代化是否惠及最广大群众最直观的反映。首先,从需求变化角度看,经济社会发展对防灾减灾要求越来越高,人口集中度、财产集中度、灾害敏感度以及社会舆论等对灾害预防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如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使得社会各界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从国家安全角度看,国家对重大自然灾害的治理对气象保障的要求更为紧迫、期望越来越高,通过有效的努力减轻防灾减灾压力极为迫切。

  《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提升气象防灾减灾水平。要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发挥各级政府防灾减灾的主导作用,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政府绩效考核和公共财政预算。建立规范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业务。在加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能力的同时,提升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水平。建成部门联合、上下衔接、管理规范的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

  《纲要》提出,要提升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水平。借助现代化手段,推进个性化、交互式、智慧型、基于位置的智能气象服务,实现公共气象服务城乡全覆盖和均等化;通过统筹和深化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创新气象为农服务机制,融入农业、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同时,气象服务要主动融入国家新型城镇化、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和农业“走出去”等国家重大战略,开展伴随式的专项气象服务。

  对于公共气象服务,要敢于打破部门藩篱,实现社会化。仅仅依靠气象部门的力量开展服务是有限的,社会组织、科研院所、学校等力量也应该得到有效激发,为此,《纲要》还对推进气象服务社会化进行了规划。比如,培育气象服务市场主体,激发气象行业协会、社会组织以及公众参与公共气象服务的活力;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气象服务企业和非盈利性气象服务机构发展;培育和发展气象服务市场中介机构;优化气象服务市场发展环境,制定气象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政策,建成基本气象资料数据共享平台;制定和完善气象服务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推进气象服务标准化管理;建成气象服务市场信用体系;强化气象服务市场监管职能。

  记者:加快发展现代气象业务,其主要涵盖哪些方面的内容? 

  许小峰:随着气象事业不断发展,现代气象业务的内涵在不断丰富。现代气象业务,通常是指我们的基本业务,包括了公共气象服务业务、气象预报预测业务和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纲要》对其都一一提出了明确要求。

  从广义上讲,现代气象业务还包括“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信息化”等重要内容。尤其是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面对极端气象灾害多发、频发和重发的严峻形势,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纲要》对“应对气候变化”进行了明确阐述。如加强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提升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强化生态文明气象保障,包括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气象布局,开展森林、草原、荒漠、湿地等生态气象服务,推进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提高人工影响天气对生态建设的服务保障能力等。

  《纲要》对推进气象信息化也作了全面的诠释,包括建立集约化气象信息业务体系,提升气象数据质量与开放共享水平,增强气象政务管理信息化能力,完善气象信息化运行保障。着力推进气象信息化,要务实功、求实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涵盖气象业务服务和管理全链条、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网格化气象信息服务能力,建成资源高效利用、数据充分共享、流程高度集约的气象信息化体系。

  记者:很多发展问题,归根结底是科技和人才问题。如何促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 

  许小峰:《纲要》能否得到有效实施,需要基础条件支撑保障。最重要的是需要科技创新与人才推动。

  衡量一个国家气象现代化水平,归根到底要看其气象核心技术水平。举例来说,数值模式发展水平是气象科技创新能力的典型体现,是一个国家气象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自主研发的GRAPES全球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已取得进展,基本达到了与T639相当的业务水平,但是模式的精细化预报、定量降水预报、延伸期预报等关键技术尚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资料同化和适用于东亚地区的物理过程还有待改进,模式预报能力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显著。此外,我国气候系统模式、气象资料质量控制及多源资料融合与再分析能力等重大核心技术均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显著差距。我们需要针对这些关键问题采取有效措施。

  我们正在实施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今后还将继续大力推进,尤其是围绕高分辨率资料同化与数值天气模式、气象资料质量控制及多源数据融合与再分析、次季节至季节气候预测和气候系统模式等重大关键核心技术,集中资源,凝聚力量,组织协同攻关,着力提高事关现代气象事业发展的核心领域科技创新水平。还将在重点领域开展科技攻关,比如重点组织台风、暴雨、强对流等高影响天气监测预警预报、中期延伸期预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预测等关键领域研发。

  目前,体制机制或许是影响和制约我国气象科技实现突破的根本问题。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气象科技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营造良好的气象科技创新环境,并加强全方位开放合作。

  而高层次人才是气象事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和紧缺资源。《纲要》提出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从气象人才成长环境、气象人才队伍建设、气象教育培训三方面明确了主要任务。具体将加强科技研发、业务一线和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气象队伍整体素质,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加大高层次领军人才和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完善东西部人才交流机制,加强面向艰苦基层台站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气象人才培养力度;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推进气象人才工程建设,构建充满创新活力的气象人才体系等。还将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气象教育培训,推进气象教育与气象人才队伍建设融合发展等。

  记者:《纲要》已经正式发布实施,下一步如何有效地推动并贯彻实施?  

  许小峰:首先,我们要加强对《纲要》的认识。思想自觉是行动自觉的前提,认识到位是实践到位的基础。广大气象干部职工要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纲要》的内涵和要求,统一思想认识,将《纲要》作为今后一个时期行动和制定相关政策文件等的重要依据,准确把握气象现代化方向。

  其次,要深入理解《纲要》的内涵。以问题导向,查找自身在科技水平、人才支撑、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要积极主动开展国内外交流合作,加强气象行业内、部门间、气象与相关行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气象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布局,增强全社会和全行业气象业务、服务、科技综合实力,努力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第三,要把落实《纲要》贯彻到推动气象事业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去。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要紧紧依靠深化改革,向改革要动力,要更好地把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结合起来,使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加快推进国家级气象业务科技体制改革,特别是创新气象科技支撑现代气象业务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下大力气解决核心气象业务技术问题。

  第四,要将《纲要》的贯彻落实与气象发展相关规划的实施有效结合。将《纲要》作为制订政策、规划等的重要依据,如制定“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时,将《纲要》作为规划的重要依据,进一步推动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影响的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落实。

   (来源:中国气象报 2015年8月27日报纸一版 作者: 中国气象报记者 段昊书 赵晓妮 责任编辑:唐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