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新农村政策下的互联网+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与现代制造业相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O2O之后最热门的名词了,无论是正在准备融资的新兴公司,还是处于转型期的传统企业,都纷纷争着给自己的商业计划书或软文中加入互联网+的概念。
笔者注意到,李克强总理一直十分重视农村问题,当初在北大攻读经济学硕士与博士期间,他的研究方向始终都围绕着破除城乡差距的问题。总理在他的硕士论文《农业工业化:结构转换中的选择》中就分析说,十年来我国农村工业化的兴起与发展,使我国走上了独特的工业化道路,促成了国民经济呈现新的局面。而在博士论文《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中总理更是指出现代化的实质就是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演化,这可以看作李克强总理对“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理念的最初雏形。
那么如何实现农业工业化呢?笔者认为,互联网+就是总理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出的解决方案。首先我们来看看中国农村的现状,我国的农村发展经历过三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78年到1984年,我国实行了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废除了以往的人民公社制度,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个阶段是从1985年到1992年,我国实行了农副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废除了以往的统购统销制度;第三个阶段是从1992年到如今,农业经营体制经过了第二次改革,走上了产业化经营的道路。然而我国的农业下一步该怎样走呢?
目前我国的主要农产品价格已经超过了国际市场,农产品成本不断上升,可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小,生态环境也对农业亮起了红灯。在这种状况下,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这一跨时代的工具是解决我国农业目前问题最有效的办法。
笔者认为,互联网+将重组农业产业链的所有环节,从农资生产、流通、营销到服务各方面,从农资生产商到农户之间的各环节都将发生变革,而且互联网+也是智慧农业发展的基础,互联网将透过农业物联网、农业云服务和农业大数据分析来实现农业规模化难以推进的问题、解决农业生产技术问题,借助互联网+,农业企业可以建立起有效的农业综合平台,为整个农业产业链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包括互联网金融、保险理财、农村旅游、农业劳务等等项目,形成一个农业互联网生态圈。
目前在尝试互联网+的农业企业也有不少,笔者这里给大家列举出一些很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平台。三农网是一个提供农产品供应与采购的网站,面向全球提供农产品服务,拥有英文版本,面向的是全球农产品市场,用户可以在其上免费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在这方面有点类似58同城。
村村乐(www.cuncunle.com)是一个综合性的农村服务平台,虽然并不像三农网那样面对全球,但是紧紧抓住了国内的农村市场,集合了60多万村庄的资源,提供包括融资、理财、保险、旅游、交友、劳务和农产品交易等在内的多项综合服务。虽然面对的市场和三农网不同,但是优势是提供的服务更全面,尤其是村庄站长功能,每个人都可以申请成为所在村庄的管理员,对本村站点进行管理并享受各项特权奖励,更像是一个完整的在线农村社区,村村乐更是招募了20余万网络站长,为农村电商和农村O2O的落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互联网+农村提供了更多发展空间。
中国农业网也提供农产品的交易信息发布功能,但该网站根据行业和农产品对在线上的信息进行了分类整理,使得用户可以很容易的在线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
中国农业技术网则更专注在技术层面,列出了病虫害防治目录,用户可以根据分类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病虫害防治知识,在农业技术栏目中更是有许多常用的农业知识可以学习。
但是目前这些农业综合性网站平台项目中,除了村村乐和三农网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后台功能外,其他网站更像是一些信息咨询类的网站,缺少线上的用户体验,离互联网+的真正实现还有很远的距离。
而时下热门的生鲜O2O,且不说真正盈利有多少,就算最有典型代表意义和知名度的鲁振旺运营的抢鲜购,也是在历经艰难之后才见天日,刚刚走上正轨,并没有过多的介入农业的供应链和生产环节。而且生鲜存在着不易保存、不易标准化、产品品质难以控制等诸多问题,用户对于通过网络采购生鲜产品的意愿依然不算高,如果不能有效的改善用户体验,我想用户依然很难通过线上的渠道购买。因此生鲜的销售不可能单纯走线上渠道,一定是采用O2O的模式,但是在生产环节上,因为目前农产品的生产依然是以个体为主,未实现真正的大规模产业化,无法溯源,不同批次的产品无法保证相同的口味。
因此笔者认为,真正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互联网+项目应该是拥有一个村村乐这样的综合性在线服务平台,并像抢鲜购一样将线下的资源和线上连接到一起,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到用户的喜好并搞清楚如何种植,根据需求指导产地进行规模化的生产,并将销售端同生产地对接,也就是李克强总理一直强调的农业工业化问题。
(来源;中国联合商报网络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