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方提醒——收到“校讯通”短信链接要警惕

29.05.2016  15:27
日前本报刊登了《“校讯通”或成新型诈骗工具》一文,提醒市民防范新的诈骗方式。然而,梅县区一名学生家长刘先生还是没注意,不慎点击了“校讯通”发来的一条短信内的链接,造成银行卡里的钱被转走1万多元。

  ●本报记者  李玉娇

  通 讯 员  何小雪

  日前本报刊登了《“校讯通”或成新型诈骗工具》一文,提醒市民防范新的诈骗方式。然而,梅县区一名学生家长刘先生还是没注意,不慎点击了“校讯通”发来的一条短信内的链接,造成银行卡里的钱被转走1万多元。

  ■大意点击伪链接损失一万多

  近日,梅县区警方接到刘先生的报案:4月15日,刘先生收到“校讯通”发来的一条短信:“刘××您好!这是您孩子在我校老师们对学生的评价,校讯通APP下载链接:dwz.cn/2xtjSR。”刘先生一看姓名是自己的,落款又为“校讯通”,便真以为是孩子学校发来的。随后点击了短信内容中的链接,结果手机却死机了。事后,刘先生也没有太在意。4月16日,刘先生点击短信中链接的“后遗症”便开始“发作了”。短短几分钟内,刘先生手机接连收到多条银行扣款的短信。经查看信息,刘先生发现自己的3张银行卡每隔几分钟都有消费支出。待刘先生察觉自己上当受骗,紧急挂失银行卡时,银行卡里的钱已被转走1万多元。

  ■不要点开来历不明的短信链接

  一时疏忽的刘先生非常懊恼。记者从警方了解到,这是一种典型的通讯网络诈骗手段。“校讯通”本来是利用网络平台群发手机短信,用于实现学校与家长之间顺畅传递学生信息、校务信息的通信系统。然而近来却被不法分子盯上。此类诈骗案件的作案目标直接指向学生家长。不法分子发送伪装成“校讯通”的短信,利用学生家长对“校讯通”这一家校沟通方式的信任,实施诈骗,极易使家长上当受骗,且短信发送的内容直呼受害家长名字,迷惑性极大。家长一旦点击短信进入以后,手机即被植入木马程序,银行卡通过消费的方式被盗刷。同时因手机被植入木马程序后,手机短信被截留,手机收不到银行发送的消费提示短信,不易引起察觉,给嫌疑人提供充分作案时间。

  警方及通讯公司提醒广大市民,学校短信一般都是直接将内容发送到手机上的,不会发送链接要求下载,所以学生家长遇到有链接的信息时就要多留心,及时与学校或老师沟通。千万不要点开来历不明的短信链接,一旦遇到被盗刷现象要及时报警。智能手机最好安装安全软件,定期杀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