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新认定高新企业可获补10万元

29.10.2015  12:21
原标题:新认定高新企业可获补10万元

  制图 许妙红

  我市90%以上的研究开发机构设在企业,90%以上的研究开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研发成果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专利申请在企业。“这是我市实践企业主导科技研发的成绩单,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创新的主体在企业。”市科技局局长邹平生分析说,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是我市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

  事实上,我市一直以来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为进一步鼓励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日前,市科技局会同市财政局出台了 《惠州市关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资助办法》,明确给予新认定高新企业最高10万元资助。

  高新企业一年组织申报一次

  据市科技局高新科统计,去年,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83家;今年,共有129家高新技术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复审,其中122家企业通过了评审,预计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存量将达255家,增幅达39%。“虽然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增加数量不少,但这一总数与深圳、东莞等一些城市比较,还是明显偏少。”市科技局高新科负责人说。

  《办法》提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资助经费在市财政每年安排的科技专项资金中列支,主要用于补助企业在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所发生的费用、高新技术企业资质管理、鼓励申报工作相关人员的支出。“这样一来,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就有了资金保障。”该负责人说,我市将采用“后资助”方式,即次年对上一年认定和复审通过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资助,一般一年组织申报一次。

  初次申报并被受理企业可获资助5万元

  该负责人透露,《办法》是对我市原有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资助办法的修订,修订的主要内容在于提高了获认定高新企业的资助标准,即将原来最高奖励5万元的资助标准提至10万元,并对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前和认定后进行分阶段鼓励。

  记者了解到,作为一项鼓励性政策,《办法》详细规定了高新企业认定专项资助的额度,对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企业,针对不同的阶段给予10万元或5万元的资助:自今年起,从未获得过高新技术企业资格、首次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不含复审和重新认定)、通过县区审核推荐、并被市科技局受理的企业,每家企业获资助5万元;自今年起,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证书的企业(包括新认定、复审、重新认定),每家企业获资助5万元;在证书3年有效期内,每家企业只能申请一次资助。

  “分两个阶段进行奖励,主要原因在于我市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多为中小微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工作经费有限,其在申报的过程中需要经费支持。为了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我们对初次申请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且被市科技局受理的企业奖励5万元。”该负责人提醒,但这阶段5万元不用于奖励复审通过或重新申请获认定的企业。

  该负责人进一步解释说,与第一阶段的5万元不同,第二阶段的5万元奖励对象既包括初次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也包括复审通过和重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也就是说,初次申请且最终获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可获资助10万元。新认定高企的资助标准比以往的资助标准增加了一倍。”该负责人说。

  全市高新企业3年获减税超10亿元

  该负责人还提醒,除了市级层面的补助,按照国家规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还可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比如,一家企业一年的利润为2000万元,非高新技术企业需要缴纳所得税500万元,而高新技术企业则只要缴纳300万元。这意味着,该高新技术企业一年可以减税200万元。”该负责人告诉记者,2012~2014年,我市有高新技术企业分别为132家、162家和183家,三年分别享受减税总额为2.2亿元、3.38亿元和4.71亿元,3年累计减税总额10.29亿元。

  “从统计数据来看,仅从国家税收优惠层面,就给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优惠。因此,我市一直十分重视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认定工作。”该负责人说,为了鼓励更多企业申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我市除了坚持每年对企业进行宣传发动、开高新企业申请培训会外,近年来我市还转换方式,把培训会“越开越小”,培训覆盖面则越来越大,不仅举行市一级的培训,还到县区巡回宣讲,更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的疑问。除此之外,还每年不定期组织到企业现场走访,指导企业申报,并挖掘更多企业加入高新技术企业队伍。

  据透露,我市今年4月份出台的《惠州市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明确提出目标:力争到2017年、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达到400家、500家。“对我市来说,完成这个目标压力不小,但是我们信心和动力更大。”该负责人说,我市目前正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知识产权、研发投入占比、人才结构、科技成果转化等都有一定的发展目标,而这些目标与高新企业认定的标准大多数是契合的,因此,我市下一步将重点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入手,帮助企业做好基础性工作,进而培育一批质优、量多的高新技术企业。(游璇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