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分享扎根孩子的心灵

11.02.2016  11:11

  ●杨海清

  经常听到有人在感叹:“现在的独生子女真是自私,有好的玩具和吃的东西生怕被别人玩坏、抢了似的,一看到有人来马上藏起来。”最后再来一句“小孩儿,自私都不用人教”。每每这话在耳边响起,我都会对照自己的小孩,反思自己的教育: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我很幸运,在生活的小区里,邻里和睦,互帮互助,也常常礼尚往来。儿子从小便深得邻居叔伯、阿姨、姨婆的疼爱,有什么好吃的东西他们都会送来给他吃。每当这时候,我都会对儿子说:“你看大家多疼你呀,给你送来那么好吃的东西,你长大有能力了,一定要好好地回报他们。”儿子便会似懂非懂地用稚嫩的童音说:“我也给他们好吃的东西。”所以,每次外出旅行回来便是儿子最开心的时候,因为我们都会给邻居准备一些手信,而派发手信的重任自然而然地落到了儿子身上。在他刚学会走路时,我们就交代他把这一袋东西送给三楼的姨婆,那一包东西送给隔壁的哥哥……他每次都满心欢喜地去送东西,充满喜悦地回来,有时还会捎上一些东西回家。读小学时,每年“六一”儿童节学校举行游园活动,儿子都满载而归。他总会拿出一些奖品送给邻家的哥哥和我朋友的孩子们,丝毫不吝啬。从小,儿子就体会到了与人分享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

  去年,我从《梅州日报》看到了城北镇中心小学学生罗沐翔的母亲瘫痪卧床不起,而父亲又是盲人这个不幸家庭的报道后。我把报纸给儿子看,并对他说:“沐翔跟你年龄相仿,但却没你们幸福,他的父母都是残疾人,不但无法像正常人那样陪他玩耍,而且还需要一笔不菲的治疗费用。妈妈想这个周末去看望他,你想去吗?”儿子马上说:“好呀,我还要给他捐钱呢!”我问他:“你准备给他捐多少元呢?”“100元,从我的压岁钱里出”儿子脱口而出并马上去他的存钱夹里拿。接下来,我们筹划,我发动同事、朋友捐物捐款,儿子则负责发动同学捐赠书籍、文具和玩具。星期六那天上午,我们一行十多人带着爱心款、油米、水果、书籍、文具和玩具等来到沐翔家,给他送去关爱和温暖。孩子们还一个个拿出了玩具教沐翔玩,想方设法地和因为家庭不幸而变得木讷内向的沐翔交流、玩耍。通过身临其境地带他去关心帮助生活困难的人,让他懂得乐善好施是一种美德。

  每当漫步人民广场,途经秀兰大桥、宪梓大道,出人学校、体育馆,我都会跟儿子说,这些学校、桥梁、道路和休闲广场等的建成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曾宪梓爷爷、梁亮胜伯伯等企业家、慈善家的捐资助建。还告诉他,很多大企业家、名人,如比尔盖茨、马云、李连杰等同时也是慈善家。他们心怀天下,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还不忘回报社会。让分享的种子扎根孩子的心灵,使他从小便学会在分享中给予、帮助他人,愉悦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