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爱上课堂

19.05.2014  13:41

  ●本报记者  黄焱  李少凤  实习生  李艳良

  初见邓招云的时候,她虽年近五十,但记者能感受到她身上蓬勃的朝气。她说,我喜欢和孩子们呆在一起,只要和孩子一起,我就感到自己变年轻了。记者从她的课堂上印证了这一番话。

  她的课堂充满趣味性和激情,丰富的肢体语言和形象生动的表达,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如沐春风。早几年,在许多老师仍留恋“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时,邓招云就已开始运用互联网进行语文教学。在学习课文《鸟的天堂》时,她先给学生放了一段“百鸟朝凤”的音乐,让学生欣赏各种鸟叫声后,再自然地引入课文;在教学《桂林山水》课文时,则用照片、视频等展示桂林的秀丽美景,待学生对风景甲天下的桂林充满无限神往后,邓招云才切入正题开始讲课,效果事半功倍。

  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邓招云还有一个“大胆”之处——有时,她把学生带到图书室,整节课的时间都用于阅读。“我发现,喜欢阅读的学生越来越多,他们还养成了摘录和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在课堂上发言也能‘出口成章’,作文在内容、结构、遣词造句上也有进步。”她的学生小吴曾获第三届世界华人小学生作文大赛三等奖。

  邓招云在教学中注重拓展课外知识,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曾开展过“阳春三月话(找)野菜”、“客家民俗风情探究”、“介绍客家小吃”等活动。“在找野菜的活动中,学生和我一起认识野菜,一起烹饪;我们还一起制作了电子报刊,介绍客家的风俗人情、特色小吃。”邓招云说,这些活动都很受学生欢迎,并让学生从中提升了在实践中探索求知的能力,比如艾草有何药用价值,荠菜为什么南北生长出现差异,客家小吃背后的文化内涵等。

  “教师不能只是一名教书匠,要争做教育家。”邓招云常以此勉励自己。她经常在下课时间找留守生谈心,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对于聪明但上课不专心的学生,她从不当面批评,而是以鼓励为主。“每个学生都像一朵花,教师要静静聆听花开的声音。”邓招云的“生本”教育让学生都愿意亲近她。该校黄老师评价道:“邓老师平易近人,大家有问题都喜欢找她,她也很愿意和大家分享教学心得。”

  在采访过程中,邓招云接了两三个电话,原来是同事询问她次日去梅西小学“送教下乡”事宜。据了解,她常带领老师到山区小学进行教学交流,以此促进山区学校教育。

  由于工作出色,邓招云曾获“全国科研先进个人”“南粤优秀教师”“省科研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记者还了解到,2002年,邓招云组织了“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实验,该课题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当时梅州只有东山中学和丽群小学参与,因为课题完成出色,丽群小学被评为“全国科研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