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守信者一路畅通 让失信者寸步难行

23.06.2014  11:22

企业是否守法经营、诚信经营,且看诚信“红黑榜”。上周,我市在全省率先召开企业诚信“红黑榜”新闻发布会,28家“黑榜”企业及1208家“红榜”企业的名单被集中公示。榜单的公布,不仅向全社会强化了“诚信吃香、失信吃亏”的信念,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面对守信还是失信这道选择题做出选择,也很好地传递了文明社会的诚信价值。

毋庸置疑,当社会信任被一次次失信的行为破坏后,这个社会就会无法正常运行。受骗经历的增加会导致社会诚信链条的断裂,一方面增加社会的焦虑,人们时刻提防是否上当;另一方面,人们也有可能放松自我约束,做出不规范的行为。

这次红黑榜的发布,可谓一击中的,让失信行为无所遁形,让失信之人成为“过街老鼠”。可以说,东莞向“失信成本低廉”说“NO”的时刻已然到来。

如何尽快在各领域、各行业构建一套稳定的、长期的、富有公信力的社会信用体系?必须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积极推进,做准、做足、做透维权成本、失信代价、红黑榜的公众参与指数以及奖惩制度四个环节的文章:

维权成本,能低则低。面对不诚信行为时,公众要敢于维护自身权益、敢于“较真”,否则不诚信事件将会愈发泛滥。同时,各部门要进一步降低群众维权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建立一套有利于保障公众维权的投诉机制,让百姓尽早看得见维权效果,才有信心和不诚信行为较真到底。

失信成本,能高则高。失信行为缘何屡禁不止,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失信成本过低。因此,首先要提高失信的经济成本,使失信者因为其失信行为损失惨重,甚至倾家荡产;其次要提高失信的法律成本,让屡次违法者锒铛入狱;最后要提高失信的道德成本,使失信者因失信而声名狼藉,无法在行业立足。

榜单评价,公众参与。企业诚信与否,公众要有话语权、知情权。否则,缺少公众参与就会缺乏热度、关注度。没有第三方的参与,榜单的公信力就会打了折扣。同时,要适时建立公民诚信资讯档案,通过网络平台共享晒出一些有不良信用的企业、公民,使其在社会交往包括信贷、就业、职务升迁等方面受到相应限制,以此来规范公民的行为。

制度建设,惩恶扬善。对失信者的纵容就是对守信者的打击。要通过法治、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强对失信行为的打击约束,加大失信行为的风险成本,让失信者在金融信贷、市场交易等环节处处碰壁,寸步难行。要用制度形式明确对诚实守信行为的鼓励和保障,让守信者处处受益,得到应有的回报和尊重,才会弘扬社会正气。

本报时事观察员 高志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