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来公道地聊聊中式教育

10.11.2015  17:38
原标题:让我们来公道地聊聊中式教育

  漫 话

  中式教育和西式教育之争,由来已久。在大大小小的口水战中,中式教育的“代言人”在辩论之先,大多便松了劲、泄了底气。近日,《中国青年报》做了一份调查,结果显示,约79.6%的受访者对中式教育表示认可。纵使这份调查不能百分百还原国民对本国教育的态度,至少说明大家正对自家的教育慢慢“硬气”起来,有了这个前提,或许到了能为中式教育说几句公道话的时候了。

  我们寻常听到的所谓“中式教育”和“西式教育”往往都被简单地贴上了标签:中式教育的展板上贴着“成绩第一”“强调学习和应试”和“死记硬背”;西式教育的展板上则往往被贴上“鼓励实践和启发”“契合孩子天性”“自由自信和创造”。无论是教育家还是学生、家长,他们争议的与其说是中西教育之差异,毋宁说是展板上陈列的标签之孰优孰劣。

  为了方便下面的讨论,我们首先界定,中式教育指的是中国教学实践中一般性使用的教育方式,西式教育同理。中西教育的分界线是以地理差异为基础的文化等差异,它假定了无论是中式教育还是西式教育在自己的地域范围内都是相对稳定的。我们首需剔除的就是这一假定。中式教育并非自始至终都“强调学习和应试”,且不说在科举制度完善之前,一度被一系列极富弹性的“推举”制度所替代,单就“学习”的科目门类而言,在许多时期也并不直接和“应试”攀扯上联系。哪怕是到了科举制度极度僵化的时代,相当的专门性知识也只能在考生通过科举考试之后才能从官方系统学习。粗暴地将应试和学习简单捆绑在一起,在我国教育史上是较为短暂的。同样,在西方,教育也并不是从来就“鼓励实践和启发”,牛顿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晓得,但是,当时可没有专门的物理学课程,牛顿的万有引力论,首先是他研究古典亚里士多德学说的产物,而在那个时代,剑桥大学对亚里士多德著作的教授不会比私塾先生教授四书五经更有趣。

  从过去一直到现在,“强调学习和应试”等并不尽属于中式教育,同样,“鼓励实践和启发”也并不就是西式教育的天然专利。任何一种形式的教育,既然能够以一种成熟的“教育姿态”存在于人类历史上,那么它必然符合教育的规律和本质。教育的规律和本质是什么,就是研究如何正确启发人的天赋、研究如何有效地传递知识,就是研究教育效果如何与国家系统的持续运作相契合。“死记硬背”的中式教育,如果不以启发人的心智、契合人类记忆规律为前提,它也是不可能存在的。鼓励“自由自信和创造”的西式教育,学生如果不下扎实的功夫,不耗费时间专注于学习本身,只会使自由、自信和创造流于空想。黑格尔认为“自由首先是对自我实现有效约束”,这一格言可视为对西式教育的注脚。

  不久之前拍摄的BBC中英教育纪录片,其剪辑工作所以引发一部分人争议,就在于通过剪辑,中英教育形式之间的差异可能被放大了。教育是国家的基础工程,其意义之重大自不必赘言,但教育同样具有独立性,教育的独立性使其对一个民族、一个文化的生态环境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形式本身无绝对的优劣之别。我们长期的中式、西式教育之争,所得的结果,一是我国教育越来越符合各类国际标准,二是中式教育已然越发少了“中式”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