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招工新常态为发展注入正能量

02.03.2015  11:02

  ■徐剑锋

  本报昨日报道,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的2015年“相约二八”专场招聘会2月28日在市人力资源市场举行,共有40多家用人单位进场招聘,提供了近2000个就业岗位,吸引近1500名求职者进场,其中500多人达成就业意向。

  用工市场供需两旺,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我市经济社会呈现的是稳健、持续、向上的发展态势,是一种好现象。而且透过“招工热”,也发现一些积极的变化,譬如企业“招兵买马”不再简单地“捡到篮子都是菜”,对专业技能、用工要求更为挑剔;求职者也更加“淡定”,选择就业已由“求生存”向“求发展”转变。透过招工中的这些新常态,我们看到了企业转型发展的新变化、求职者理性就业的新改变,这种“”的方向是让经济增长更科学、人们生活更美好,也为发展新常态注入了正能量。

  面对招工新常态,还得有点“新常态思维”。对企业来讲,发展新常态下,“人口红利”慢慢消失,依靠低成本劳动力获利的生产方式已经走到尽头。而且,如果在报酬待遇、发展机会、人性管理方面做得不到位,也只能“望工兴叹”。由此而言,广大企业尤应自我反省主动应对,从顶层设计上找到用工就业、权益保护与企业生存发展之间的平衡点,加快形成善待员工、科学发展的新常态。一方面要切实转变用工观念,不仅要关注工资待遇、权益保护的落实,也要重视企业文化、人文环境的营造,注重技能培训、发展机会的给予,让每一名员工都能有尊严地体面工作;另一方面要积极转变发展理念,尽快把思路和眼光从“人力资源”转移到“人力资本”、用“机器红利”取代“人口红利”上来,通过科技换芯、机器换人、电商换市等手段,推动转型升级,实现优胜劣汰。

  再者,在招工新常态下,求职者的创意力、亲和力、学习能力亦成为重要的选人用人指标。这就要求求职者必须加快完善自我、提升本领,不断增加就业“资本”、增强求职“底气”,牢牢把握好岗位“话语权”。毕竟,企业是不会录用派不上用场的员工的。

  让招工新常态为发展新常态注入正能量,也亟需相关职能部门积极搭建平台,优化服务。眼下而言,既要发布准确、有效的招工信息,不让企业和求职者“白忙乎”;也应积极提供医疗、社保、住房、子女教育等便利,通过不断完善就业政策、创新公共服务,换来企业和求职者的称心、放心和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