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档案与公众“亲密对话”

12.06.2015  12:06

  ■ 徐剑锋

  本报报道,9日是国际档案日,今年的主题是“档案——与你相伴”。记者了解到,目前,市档案馆等综合档案馆及市城建档案馆、市供排水档案馆等专业档案馆正在推进档案数字化工作,市民查档只需一点鼠标,即可全文阅览,高效、便捷、准确。

  档案与人们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不仅记录着每个人的成长足迹,也见证着梅州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轨迹。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档案要么被遗忘或随意丢弃,要么被束之高阁,要么被忽视而进入“博物馆式”保存。

  让档案“活”起来,是对历史文脉的延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由此而言,有必要像保护文物一样保护档案,通过资源整合、资料整理,挖掘和抢救一批珍贵的历史档案,健全和完善一批有效的人事档案,建立和保存一批特色的家庭档案,让档案真正留得下、保得住,为地方建设、单位发展、个人成长烙上鲜明的时代印记。

  当然,档案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秘不示人的“宝贝”,也不是远离百姓、没有生命的化石,它应该具有现实的呼吸与心跳。让档案与公众“亲密对话”,不仅要“零距离”接触“看得见”,更应强化人文教育功能“用得好”,切实发挥档案在经济社会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既要广泛开展档案进单位、进社区、进家庭活动,也要充分利用微信微博展示、新旧图片对比、典型案例剖析等途径,让老百姓深入了解城市的文化底蕴、时代的发展变迁;另一方面,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目标人群的文化利益追求,着力提升档案馆服务水平,不断丰富公共产品,让公众在“档案宝库”获得的不只是信息的增长,更有心灵的滋养。

  档案的保护、发展和传承,除了政府“搭台”之外,更需要百姓“唱戏”。我们每一代人都有分享档案的权利,也有承担档案保护的责任。从这个角度来讲,广大市民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主人翁意识,有敬畏之心、关爱之情、保护之行,尤其是对濒临消失的档案更要倾注全力,在相识相知中传承,在活态传承中保护,让档案更好地走进生活、融入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