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领导赢”何以成为集体自觉
纵观职业篮坛,除了NBA巨星科比,能在单场拿下60分并且连续两场得分过50的球员真可谓凤毛麟角。不过,近日在福建省福州市举行的金融系统篮球联赛中,福州市长杨益民在球场上交出了这样一份成绩单——连续两场比赛都拿下50多分。在对阵国开行的比赛中,杨市长一人独得64分,超过了对方全队的得分。比赛结束时,双方高达53分的分差,让不少网友质疑:这更像是一场“陪太子读书”的游戏,似乎是为了取悦领导而非平等竞技。(8月18日澎湃新闻)
市长堪称科比,这难免让网友莫名惊诧。我从网上找到了当时比赛的 视频 ,看完之后,最直观的感受是:不能说这是一场赤裸裸地让球,但在整个比赛过程中,市长的进攻与投篮基本处于无人防守的状态,所以市长投篮才频频得手。
舆论之所以会沸沸扬扬,显然不仅是因为市长在球场上无人能挡,而是我们想到了其他类似案例:在官场之外的其他场合与领域,官员们依旧能够荣获第一,表现得出类拔萃。我们并不否定部分领导可能多才多艺,但殊途同归的“领导赢得比赛”不符合常识。官员们为行政事务缠身,恐怕不太可能有多余时间去让自己的爱好达到一个顶尖水平。所谓领导赢了,多数时候实际上还是下属在有意无意地“谦让”,这就引申出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下属总习惯于“让”领导?
很多人下意识想到的答案,是权力生态出了问题。权力影响力无处不在,即便走上球场,很多人仍无法将市长还原成普通的参赛者,他仍习惯性地被视为一个地方的级别最高的行政官员。既然是在和“市长”而非其他人进行比赛,那么左右比赛的就不仅是球技的高低,而是下属对待上级的惯性态度——以不得罪上级为原则,令上级高兴为原则。由此出现种种“领导赢得比赛”的场景,实在不足为奇。
不过在我看来,在权力因素之外,还有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那就是,不论是官员的下级还是普通的老百姓,可能都有着一种固化的认知:领导人就应该是“全能”的,他们不应该有缺点,不应该有不擅长的领域,也不应该有表现得糟糕的时候。就算是在和行政事务完全无关的篮球、书画等领域,领导人也不应该表现得相对差劲。否则,一定级别领导人的形象就会受损。如此认知并不客观,却有着长期形成过程,且至今仍存在于具体生活之中。和权力的影响力一起,它们共同构建成“让领导赢”的集体自觉。
如何看待一场市长得分“创纪录”的篮球比赛?我不赞成对比赛本身进行过多的指摘,更不能轻易否定官员参与日常体育竞赛的引导作用,但应该看到此种“领导总是在赢”现象背后的社会问题。连一场日常的比赛都在让领导成为那个“特别厉害的人”,这显然是不正常的。事实上,相比于那个总是在赢的官员,一个有时也会输掉比赛的官员会更显真实。这至少在表明,竞赛规则在发挥作用,也说明官员能被还原成普通人——可以赢也可以输的普通人。(王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