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工匠“雕刻”火药30年——记以国为重的大国工匠徐立平
徐立平在厂房内对推进剂药面进行整形(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几十斤重的密封堵盖一打开,刺鼻的气味立马涌出来,这是火炸药的味道。火炸药异常敏感,一丁点磕碰,甚至衣服擦出静电,都可能瞬间引爆,几千摄氏度高温中蘑菇云腾起,人就“灰飞烟灭”了。
这是国家一级危险岗位的“日常”,身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航天发动机固体燃料药面整形组组长,徐立平的工作就是带领同事,给固体燃料发动机的推进剂药面“动刀”整形,以满足火箭及导弹飞行的各种复杂需要。
30年来,在这个全世界都无法完全用机械代替手工操作的岗位上,徐立平忍耐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危险与寂寞,以精湛技艺和过人胆识“雕刻”火药,将一件件大国利器送入云霄,从航天“蓝领”一步步成长为以国为重的大国工匠。
秦岭深处“一把刀”
徐立平的手艺也不是生来就有。他进厂的第一课,师傅就带他见识了点火试验。“巨大的轰鸣声,窜出的火苗,腾起的蘑菇云”成为他一生难忘的记忆,也使他下决心规避危险,胆大心细,勤学苦练。练秃了30多把刀,他的手越来越有感觉,一摸,就知道如何雕刻出符合要求的药面,特准。
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徐立平整形的精度,不超过0.2毫米,2张A4纸的厚度,“一把刀”堪称完美。
位于西安市东郊的航天科技四院的发动机整形厂房四周空空荡荡。每天他们面对的就是大大小小的固体发动机。偌大的厂房里,每次作业最多只有两个人在现场。一干就是一整天。只要上班,危险就无时不在。一位工友在给一台直径仅碗口大小的发动机做药面整形时,因刀具不慎碰到金属壳体,瞬间引起发动机剧烈燃烧,工友当场牺牲,这成为徐立平多年不愿提起的痛。
刀惹的祸还得从刀上想办法。徐立平和同事们琢磨着要改进出更好用、更安全的刀具。
他们一块去西安都城隍庙,从木匠的刀具上寻找灵感;在厂房一遍遍试验,摸索设计参数;回到家像“着魔”一样,在纸上涂涂画画,不懂的就问厂里的老师傅。
一天晚上,徐立平看到儿子用削皮机削苹果,他突然有了灵感。第二天一上班,就带领大家设计、加工,反复调整刀片角度。经过不断修改完善,一套半自动整形专用刀具诞生了,切削,称量,废药处理一气呵成。就这样,经过不断摸索和实践,徐立平根据不同类型的发动机、整形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部位,设计、制作和改进了几十种刀具,其中9种申请了国家专利。
那台半自动整形专用刀具,被命名为“立平刀”。
“航天基因”蔚成荫
徐立平的家庭是一个航天之家,全家11口人除了3个上学的孩子外,都是航天人。
“三秦楷模”“大国工匠”“感动中国”“中华技能大奖”……当荣誉纷至沓来,默默无闻的一线工人,一夜间被推到“聚光灯”下,意外多于激动,压力大于兴奋。
“航天系统里,像我这样的人很多,我还是更适合默默无闻。”徐立平最想做的,还是和同事们一起钻研机械化药面整形技术,“我希望有一天,我这个工作能被机器完全替代。”
当威严的国之重器方阵出现在电视机阅兵画面中;当神舟飞船承载着航天强国梦遨游太空;当长征火箭托举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孩子们激动地欢呼起来:快看,这是爸爸他们造的!而一旁的徐立平,泪水却在眼眶打转,母亲看到了,妻子也看到了……但没人问他为什么,这泪水不仅仅是激动,更饱含一个个航天人太多的责任与付出,唯有他们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