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70周年:红色桥梁的“潮向延安”记忆

09.08.2015  17:04

中新社西安8月9日电 题:红色桥梁的“潮向延安”记忆

中新社记者 冀浩凡

今年的夏天很热,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研究员杨武的心也热,每天都在接待专家学者、媒体人以及日益增多的游客。

位于西安北新街的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是抗战时期连接陕甘宁边区与外界的“红色桥梁”。70余年前,无数青年男女由此出发,跋涉黄土高坡,北上延安。那里,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中红色希望的所在。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研究员杨武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1938年3月,“西安八办”处长伍云甫得到毛泽东指示,“放手吸收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进入延安”。

据“八办”1938年上半年工作报告显示,当年来西安的抗日青年特别多,为此,“八办”专门成立了学生股,负责学生接待工作。其时由西安北上延安的1万余名学生中,经“八办”前往的就有2800多人。

这股热潮在1938年至1939年达到顶峰,当时前往延安的学者、艺术家、知识青年等约6万人。这其中,不乏音乐家冼星海、作家丁玲等知名人士。一时间,延安“群英云集”。

徘徊在静谧的展厅内,倾听着讲解员娓娓道来,一件件老式枪弹、发报机、出诊箱、打字机仿佛都鲜活起来,令人回到了那个金戈铁马、鼓角铮鸣的战争年代。

讲解员李婷透露,每年都有当年的“老延安”到此来寻梦,他们多已是耄耋老人,有的还带着孙辈。一位故地重游的“老延安”向记者表示,最大的心愿就是再回一趟西安八办,重温那段烽火岁月的往事。

杨武介绍,当时青年们奔赴延安,需通过党组织、个人介绍,或参加延安学校的招生考试。据悉,中共先后在延安创办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等30余所干部学校。

这种战时教育满足了青年的报国热望与诉求,“简而言之,延安让青年们看到个人与民族的希望,置于当下,就是潮流所在、人心所向。

当年每一位“潮向延安”的青年背后,都是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时至今日,通过展厅中的文字、图片、实物等资料,依然可以窥得一二。

一位名为章岩的抗战青年在回忆录中写道:奔赴延安途中,在郑州遭遇日机轰炸,老弱伤残、惨不忍睹,九死一生;路途艰辛,身染疟疾,高烧不退,险阻重重。

据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资料员刘燕介绍,抗战期间,因“承担接送过往人员、为延安输送进步青年”的任务完成得最为出色,“八办”由此被誉为“红色革命的桥梁”。(完)

前5个月中央企业完成投资1.7万亿元 同比增长12.5%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王希)国务院国资委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至5月,中央企业完成投资1.新浪广东
农业农村部部署高温防御工作 落实抗旱保苗关键措施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于文静)据中国气象局新浪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