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实唯新 善教善成——记我校第五届师德标兵巩建华

09.09.2015  10:43

  本文原载于《海大教工》,标题为《巩建华:扮演着多重角色的有才学者》,本网采用时有删节。

 

作为平常人,他醉心学术,身兼多职

自称是“学术流浪狗”的巩建华,在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许多学科都发表过论文。从1996年到现在,巩建华发表了70多篇论文,其中有30多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这些论文大多是关于政治方面以及海洋方面,甚至还有社会服务、科研工作等方面。对此,巩建华却认为这些论文只是一个数字,甚至不能称之为学术。学业有专攻,专家必有集中的研究领域。他说,由于自己原来是理科背景,在原来工作单位被不断调整岗位,专业也不断调整,导致自己的研究比较庞杂,这不是自己的意愿,但自己一直都服从组织的安排,主动适应岗位调整,不断补充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巩建华还因此被同事们戏称为“杂家”,但他认为自己既不是“专家”,也不是“杂家”,最多也就是一个“杂学生”,但“杂学生”有一个好处,他可以一直保持学习状态。巩建华还说,是广东海洋大学培养了他,使他最终选择了去研究海洋政治与战略这一领域,并且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让自己尽可能“专”一些。

据相关资料显示,巩建华在2011年以及2013年两次被评为湛江市“优秀讲师”。同时,也获得了广东海洋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在他培养的7名研究生中,有4名考上985、211大学的博士生,同学们都戏称他为“博士生专业户”。面对这些称号,巩建华认为这没有什么,海大有许多做得比他做得更好、更出色的老师。而且他自己对承担的宣讲任务比较重视,算不上优秀,只是这些事情显示度较高,因而产生了一点积极影响罢了。

巩建华担任广东台湾研究中心两岸海洋问题研究所所长、广东体制改革研究会湛江基地副主任、海洋文化协同创新负责人,他兴趣广泛,精力充沛,热爱工作。作为湛江市委讲师团的成员,他表示,海大教师从事宣讲工作,既是海大思政部的责任,是对湛江地方建设的一种贡献方式,也有利于扩大海大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也是作为一名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体现。作为湛江市委讲师团中的一名成员,自2007年以来,巩建华承担“幸福广东”、“十七大”、“十八大”、“中国梦”等宣讲30多场次,为社会做专题报告20多场次,受到许多单位的好评。

作为教师,他思想解放,创新不止

巩建华在教学中总是强调大学生看待问题要有系统思考和量子观念。很多人都在看重结果,但巩建华却认为,别人重视的,你也要重视,别人忽视的,你一定要重视,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绝对优势。他说,观念决定思维、思维决定方法、方法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结果早在观念形成的时候就已经提前确定了,因此,我们应该经常提醒自己,看待问题及解决事情时,一定要考虑,是否有更好的创新思路,这样才会有更满意的结果。

作为微观世界的“量子”,其性质完全不同于宏观世界的物体。物理学中的量子理论对人的启发很大,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的社会中。社会在不断地发展,许多事物的发展也不再遵循牛顿理论,不再是常规发展,而是跳跃式发展。所以说,要想获得学业上的非常规发展。一方面要老老实实地打好基础;另一方面,要有思想观念的跳跃性,也就是创造性思维,能否从原有思维藩篱中跳出来异常重要。

另外,由于高校哲学教育的缺乏,学生并不具备系统论与系统哲学知识。但事实上,世界和事物的系统性要求学生必须建立系统性的思考,即看似不相关的事物其实是相关的,相关的事物必须相连,事物之间不仅要相连起来,还必须系牢靠,就是说,必须在事物之间建立真正的联系。因此,在巩建华看来,老师应该要教给学生对事物进行系统思考的方法。因为没有系统性思考,根本就解决不了问题,哪怕只遗漏了一个看似很小或不相关的因素。

巩建华在教学中也总强调,每个学生应该形成自己的“知识树”、“能力链”。

高校必须“高”,才能叫高校,大学生必须“大”,才能叫大学生,“高”在哪里,“大”在何处?一定得体现在师生的知识和能力上,体现在师生的综合素质上。大学一直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宽口径”就是要有一定的知识广度,“厚基础”就是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高度。倘若学文的不知理,学理的不知文,必然是独翼鸟、单轮车,飞不高、走不远。因此要把文理知识打通,把人文能力和理工能力结合。为此,巩建华认为,每个大学生都必须形成自己的“知识树”和“能力链”。知识不能是一片一枝的,必须形成结构化、系统性的整体,像“树”一样,有根基、有主干、有旁支、才能开花结果。能力也不能是一颗一颗的珍珠,必须串起来,提起来一串串,放下一堆堆,形成能力互推和互补,能力将取得倍增效应。

正是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引导下,巩建华在教学与科研方面有一些收获。2014年他申报的国家社科重点项目被立项,在此之前,他也主持国一个国家社科规划办的项目。他说他发表的文章相对较多,也与自己喜欢做跨学科、交叉性、相关性、系统性研究思路有关。

巩建华还为本科生提出了“三三五八八”战略,并且他自己独创了“SISTER”教学法以及“无领导小组面试”+“笔试”的独特考试方式,让他在广大师生中备受好评。

2009年,当时政院的一些同学多次提出希望老师能教给他们一些更实际的,能运用到生活学习上的东西。由于时代在不断变化,大众化教育如潮而至,大学教学改革迟早要适应社会需要,而主动回应学生的诉求成为他推动改革的动力。为此,巩建华提出了“三三五八八”战略。

第一个“三”是指要求教师教学上要“三靠近”:“靠近学生”、“靠近社会”、“靠近实践”,即教学既要仰望星空看“天气”,又要脚踩大地接“地气”;第二个“三”是指科研上引导教师“三贴近”:“贴近学科专业”、“贴近学术前沿”、“贴近海洋特色”,时代的“时务”就是学科前沿,海大的“时务”就是海洋特色,学院的“时务”就是学科专业。将此三者结合起来,一定是一个独特的学术领域。在远离中心城市的湛江,要想在纯理论领域取得成就,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这个提倡也是比较现实的选择。“五”是指课程建设要增加“五大系列”的通识教育课程板块。主要包括:一是传统文化系列通识教育课程板块;二是党国社情通识教育课程板块;三是名著导读通识教育课程板块;四是体制改革通识教育课程板块;五是国际政治通识教育课程板块。巩建华表示,这个“五”主要是针对我校人文课程不足这一现实而提出的。第一个“八”是指要求毕业生掌握八项技能(如社会调研报告、可行性论证报告、商业策划书、鱼骨图分析等);第二个“八”是指要求学生每人保证四年至少精读八本专业名著,这主要是针对不少学生四年没有读过一本名著这一现象而提出,有点强制性分配知识的意思。

巩建华表示,“三三五八八”战略是是在正常工作任务之外的附加任务,没有激励机制的配套,此事推起来就比较困难,但要感谢政院全体师生的支持,让这个战略得以实施。他说,现在回想起“三三五八八”战略,觉得在可行性上还有所欠缺,因为在现有体制下,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这个战略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

关于“SISTER”教学法,这是巩建华在政院承担《领导科学与艺术》教学时进行的一个教学方法创新,也是多年来教学实践的一个总结。可惜的是,没有把“SISTER”教学法变成一个教学成果。但是巩建华认为这个教学方法比较适合“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的文科教学。

所谓“SISTER”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每节课要有明确的知识收获和观念冲击。基本思路是:使学生在分享一碗“心灵鸡汤”(Soup)中感受领导智慧,在提出问题中培养学生的领导观念(Idea),在分享管理故事中获得领导技能(Skill),在分析问题中讲解领导理论 (Theory),在阐释理论中挖掘概念本质(Essence),在解决问题中提升领导水平(Raise)。该方法注重于教学的结构化,注重培养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在案例分析中进行模拟性实践和观念性提升。

巩建华认为,由于每一件事情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重视普遍性就需要继承别人的正确做法和成熟经验,重视特殊性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就需要创造性。由于他自己本身更注重事物的特殊性,因此也喜欢根据事物的特殊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领导科学与艺术》这门课比较特殊,因为大学生没有相关领导实践经验,所以,给学生讲领导艺术基本无用,但让学生建构起领导观念则完全是可能的。为此,巩建华不仅在课堂上是按照“SISTER”教学法进行教学,而且在学生考试的时候,也注重考察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他认为,大学4年所学的文科知识很容易遗忘,但观念性、心性的、经历性的东西则记忆深刻。为此,巩建华在请示了教务处以后,实施了“无领导小组面试”+“笔试”的考试方式。“无领导小组面试”是一种系统性、实操性、能力性的考试,是一种能将学生真正的素质和能力进行“晾晒”的考试方法。如果你不具备某种素质,你绝对是装不了假。当然,传统的好的考试方法也不能抛弃,因此他也要求学生参与笔试,笔试是开卷考试。开卷考试,学生很容易产生应付的念头,为了避免这一现象,他要求学生自己选择考试题目进行考试。“自己选择考试题目”的开卷考试方式意在“考”学生的“态度”,就看你重视不重视。如此一来,孰强孰弱、态度端正与否一目了然,学生的水平和能力一下子全部晾在你面前。

作为思政部主任,他见解独到,尽心尽力

敏感的政治问题该怎么面对和解说?巩建华表示,中国共产党能够走到今天非常不简单,中国发展到今天非常不容易。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的一名教师,作为思政部主任,巩建华严格要求自己,要加强理论武装、开阔世界眼光、培养战略思维、增强党性修养。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在涉及到敏感的政治问题上,严格按照“学术无禁区,课堂有纪律”的原则,一定要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管好自己的嘴是思政课教师应有的政治品德。

巩建华认为,现在社会上存在这样一类人: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没有调查就埋怨,没有根据就发飙,没有研究就妄谈,缺乏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的支撑。这种类型的人要做到看清表象、断清真相、镜清实质比较困难,甚至要做到实事求是都不可能。

以南海问题为例,有人说我们党和政府太软,但巩建华并不这样看。党和政府关于南海的战略举措,很多资讯和背景,我们并不了解,在不了解的情况下,仅凭自己的感觉就图口舌之快、甚至哗众取宠是不明智的。在巩建华看来,在这个问题上,老师们千万不可产生“任性的教学”、“任性的学术”,放纵自己的一家之言。要加强信息收集、历史总结、理论推演、采学百家,才可能对一个问题特别是有争议、较敏感的问题保持学者应有的严谨。谨言慎行,要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自己、对学生高度负责,切忌任性而为,不仅不在课堂上讲,而且不在社会上讲,因为一个错误的观点释放的全是负能量,有害无益!

作为思政部主任,加强思政部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由于思政部专门承担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它与其他专业学院有很大不同,是直属于学校党委领导下的二级教学机构。2012年7月,巩建华担任思政部主任之后,他首先了解情况、摸清底细,查找问题、分析原因,逐渐形成思路、制订规划、稳步推进。按照“见之贵广、识之贵深、谋之贵众、行之贵力”的原则规划设计。

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培养高素质人才是高校的第一要务,教学质量是由教师队伍的情况决定的。对于一个二级教学单位而言,教师队伍建设事关教学科研、学科建设、教风学风等关键环节。思政部教师队伍建设更是如此,面对全校近三万名学生,如何搞好思政课教学、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这是巩建华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他说,就目前而言,思政部面上的情况比较好,有8名教授、13名博士(包括在读3人、2014年引进2人)、17名副教授,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的比例高达62.5%,博士学位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将达到32.5%,相比远离一线城市的许多地方高校的思政部而言,这种的师资结构确实是不错的。然而,巩建华最担心的恰恰是教师队伍建设,职称高、学历高并不意味着教学质量高、科研能力强、教风学风好。为此,近两年来,思政部通过培养和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继续改善师资结构特别是年龄结构,通过组建课程团队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通过师德建设增强教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通过协同创新试图构建“大思政”平台,通过组建科研团队、创设激励机制提高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目前,思政部正有条不紊地系统推进这一系列工作。

“罗马不是一个人修成的”,思政部的事业需要依靠思政部全体教师包括广大辅导员的力量,了解思政部教师们的内心想法,掌握教师们的发展诉求,将教师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思政部事业进步结合起来,是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所在。因此,巩建华表示,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要尽可能加强与教师们的交流力度,将大家的正确想法与合理诉求嵌入到思政部事业发展的战略之中。
 




(新闻主编:张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