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巡河|筷子河重现水清岸美

13.01.2020  05:10

污水进入收集管网,清水从另一根管网不断涌出。

站在东城果园路65号,筷子河生态修复项目经理邹朋自豪地说,这里是筷子河的源头,污水实现全收集,通过有效处理后,实现达标排放,又为河涌引来源源不断的“活水”。

如今,筷子河水质已稳定消除黑臭,达到五类水标准,水生态系统正在逐步恢复,成为东莞整治黑臭水体的典型样本,获得周边市民的称赞和肯定。至此,东莞10条挂牌黑臭水体全部消除黑臭,其中筷子河实现了水清、岸绿、景美、堤固、路畅,成了周边市民休闲和垂钓的好去处。

▲筷子河消除黑臭水体

曾是东莞十大黑臭水体

1月4日上午,记者站在筷子河源头,看到污水顺管而下,清水不断涌出顺着河道欢腾,周边芦苇与绿草相得益彰。而在一年前,此处还是污水横流,臭气熏天。

邹朋介绍,筷子河治理前两岸有33个入河排污口、21个雨水口,周边汇聚上百家家具制造企业、印刷企业和皮具加工企业。其中,上游的污水与雨水交织,生活废水与工业污水都直接排入筷子河。治理前,水质经检测,属于劣五类严重黑臭水体。

英发厂就在筷子河的源头边,在厂里工作六年的老员工李诚新对此感触良多,“以前上班,所有的窗户都得紧闭,还得靠大功率风扇通风排气。许多工人还戴上双层口罩。”方圆一公里的工业污水和生活废水,都通过地下管网汇聚到英发厂附近,然后注入筷子河。

筷子河流经桑园、温塘两个社区,经过弯弯曲曲的河道,再注入黄沙河,全长约3.55公里。温塘社区老街坊刘成垣提起筷子河的过往,就不停地叹气。两边工厂多,加工作坊密集,大家都把污水和废水排到筷子河,“水如墨汁,垃圾散落,淤泥堆积,发黑发臭。

2017年,筷子河被纳入“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成为东莞10条黑臭水体之一,被挂牌督导治理。李诚新坦言,“平时,我们下班后,根本都不会在工厂周边休闲。一下班就跑回出租屋,周边真是太臭了。”刘成垣年过六旬,对筷子河的“黑臭史”深恶痛绝,“我就想晚饭后有个散步休闲的地方,出门能呼吸一股新鲜空气。

▲一体化水质提升智能设备可循环处理污水,实现有效补水

污水处理回用 实现有效补水

转机出现在2017年5月,东城治水现场指挥部着手对筷子河进行综合治理。邹朋所在的某资源环保公司中标建设工程,对筷子河实施“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综合治理措施。

现在沿着筷子河顺流而下,记者看到两边堤岸载植红花乔木、花叶假连翘等许多植物,水岸边还有美人蕉、翠芦莉。“美化周边环境,蓄水护坡,还有净化水质的作用。”邹朋如是说。

筷子河比较特殊,上下游落差比较大,又没有充足的流水活源,治理难度大。铺设截污管网收集周边污水,清理河道淤泥后,自主研发的“一体化水质提升智能设备”派上用场。在筷子河边一块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荒地上,竖起一套污水收集处理及输送设备。

邹朋介绍,“这就是一体化水质提升智能设备,生化曝气池、沉淀池、高效微滤澄清装置等设施,构成一套完整有效的水质提升系统,可连续进水、间歇曝气,循环处理污水。

因为落差大,污水收集管道一直延伸到筷子河源头,收集四周溢流出来污水,一直运输到污水处理池。经过数十道工艺处理后,进入设备的污水全部达标排放,在现场可以看到设备出水清澈见底,不黑不臭,达标的尾水通过管道再输送到筷子河源头,实现活源补水。

铺设截污管网,截住污水,筷子河不再遭受污染。邹朋介绍,对河涌底泥进行改良、一体化智能设备处理污水并补水、河道生态修复等系列整治措施后,筷子河水质基本消除黑臭,达到五类水标准,2019年11月顺利通过验收。

东城果园路至黄沙河闸口,筷子河近4公里的河道水生态系统正在逐步恢复,治理效果也获得了周边市民的称赞和肯定。“筷子河真的变了样,水清岸美,现在还有很多鱼,休闲时沿着河堤散步,都是一种享受。”温塘老街坊刘成垣如是说。

全媒体记者 周桂清 文/图

全媒体编辑 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