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触目惊心的“灰·白·红”
视频:记者再次探访天津开发区二小安置点 来源:央视新闻
中新社天津8月16日电 题:触目惊心的“灰·白·红”
中新社记者 张浩
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发生已近四日。灰、白、红,成为中新社记者采访几天来,眼中触目惊心却又已习以为常的颜色。
灰
火灾、爆炸,本应更接近红色。记者未能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只接触到了灰色,那是现场最常见的颜色,也是“汽车坟场”的统一色。
从爆炸现场对面的28层高楼上远眺,灰色在黑烟之下对比强烈。许多汽车本身是白色,却在烧毁后和黑色混合,变成了灰色。只有幸免于难的少数车辆,还保持着五颜六色。
红蓝色的集装箱再如何杂乱地堆砌在一起,也敌不过整齐划一的灰色,它曾代表的是天津港的辉煌,这里每年的汽车进口量占到全国的55%。
现在,整齐划一的爆炸现场带来的是一种无尽的遗憾,许多人的梦中爱车那一夜都被扒下了衣服。
第二次接触令记者震撼的灰色,是在现场之外的1公里处,一个小区单元掉落的窗户杂乱地掉在花园的草坪外,本身的白色也是因为烧焦而显出灰色。
从那里往上看,上面的阳台几乎都成了“光杆司令”。在没有防护的阳台上,居民还是会回来拿东西,然后不得不离开。
爆炸掀翻这些家庭的“屏障”后,所有的居民回到室内都不得不戴上口罩和安全帽,他们必须和外面的世界同呼吸共命运。
红
没目睹火光的红色,我却记住了全红的消防车。在银色成群的汽车坟场中,两到三辆红色的消防车老是穿梭于其中。
就在第三天,他们还寻找到了两个幸存者。可见就算银色的恐怖如同切尔诺贝利一般,一样有生命的红色火种在其中奋力支撑。
再次见到成排的红色,则是傍晚时分。
距离现场最近的一条马路上,待命的消防车排成一列,从现场回来的战士在旁边吃饭或者休息,他们大多把橙色的工作服卸到了腰间,许多人并没有戴口罩,只是蹲在地上或者躺在草坪上。
物资中,蚊香是必备品,露天睡觉时他们每天都被咬好多个包。战斗在不远处发生,却每天提前和蚊子打响。
白
作为摄影记者,白色纱布是被刻意寻找的视觉元素,也因刻意寻找,记者认识了各种受伤的人。
他们一般而言都并无大碍,通常会说,自己就只是去医院简单包扎了一下,就赶紧把资源让给了更紧急的人。
记者的一名同事也因接力救人时受伤而缠上了白色纱布,每次看到他腿上的纱布都会想:“下次救人时,我到底是去拍照,还是去接力?”
白色口罩,则是爆炸现场附近最多的物品之一,也是此次灾难的热门话题。
许多陌生人见面后第一句话都可以问:“你为什么不带口罩?”
对于空气质量的担心,京津冀地区的民众应该是走在全国人民的前面。这次对于口罩的选择和使用,却又一次让大家感到专业知识的匮乏。
难道,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操办一个防毒面具?
从记录和展示现场,到表现灾难对于各种人的影响,我的三天报道逐渐从现场走了出来,于是颜色也开始帮我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的确,我们的生活中不乏这三种色彩,但事件真相本身就如灰色一般复杂多变,记者们一路追寻,却也不能非黑即白,给出没有余地的结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