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眼】华南理工大学与长征

23.10.2016  03:36

  1934年10月,86000人的红军队伍,踏上前途未卜的生命征程。这些人当中,就有华南理工大学早期校友张震球。
  张震球,广西玉林人, 1924年夏考入华南理工大学重要源头之一的广东工业专科学校机织科,并于1927年如期毕业。当时,广州是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大革命的发生地,而工专建立了广东高校第一家党组织、是著名的“红色摇篮”。身处其中,张震球的人生轨迹发生巨大改变,从立志做一名染织技师,转向一条充满血与火的革命之路。
  据华南理工大学校史研究所所长陈国坚介绍,1934年10月长征开始后,张震球随军委一纵、干部团,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湘江、乌江、遵义、娄山关、“四渡赤水”、金沙江、会理、安顺场、大渡河等战役。两河口会议后,调任红军大学特科团骑兵科政委,组建骑兵部队;后任军委直属骑兵科政治教员;到达陕北后,参加通渭城、吴起镇、直罗镇和东征战役;1936年6月,调任抗日红军大学三科一期一营党支书、主任教员;此后到抗日军政大学二期一队学习。

 
1941年9月,陈毅、张云逸在淮北泗阳县与新四军三师九旅干部合影,张震球时任旅政治部主任。左三起:张震球、彭雪枫、张震寰、韦国清、陈毅、冯定、张云逸、张爱萍、杨志雅。(校史所陈国坚供图)

  长征之路是一条血路,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大会上说:“长征这条红飘带,是无数红军的鲜血染成的。”张震球等长征战士经历了怎样惊心动魄的长征故事,今人已经难以想象,但从曾和长征战士密切交往的老战士口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到人类精神的伟力。1962年5月,广州军分区副司令员南士(仕)云曾为华南工学院(1988年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教工、同学作报告,其内容被校报忠实地记录下来。从言语朴素的报告中,我们或许能管窥波澜壮阔的长征之一幕:
  ……我们突破了大渡河继续前进。一个星期后又遇上敌人,打了一仗。敌人败退后,我们立即筹备粮食。粮食很少,最多的分到20斤,少的15斤,都是黑皮青稞,很不好吃。
  前面就是雪山了。当时天气寒冷,爬上高接云端的雪山非常艰苦,有的同志的手脚都被冻残废了。山上空气稀薄,呼吸十分困难。然而这没能阻止我们的前进。
  过了雪山,我们到了荒凉的草原,这里不仅人烟稀少,甚至连动物也罕见。天天走草原和沙漠,每天要走六七十里,草鞋都走烂了,很多同志都光着脚板走路。有时遇上天雨,晚上还不能睡觉。后来粮食又吃完了,只得吃草根和树皮。每到休息的时候,我们就去拔草准备做粮。有的草还可以下咽,有的却又苦又辣。甚至水也不好喝,上面的苦,下面的辣。后来又吃起皮鞋和皮带来了。皮鞋不多,皮带虽然多一些,可也是有限的啊。我们把要吃的皮鞋和皮带洗干净,然后用火烧焦,每人分一些弄成焦面,放在水里搅了搅就吃,又硬又韧的皮子怎么咬得烂呢,但也只好吞下去了……

 
1962年5月,广州军分区副司令员南士云为华南理工大学师生作报告(南士云图片来自网络)

  1936年10月22日,长征健儿们以战天斗地的大无畏精神,挑战生理极限、挑战心理极限、挑战自然环境的极限,向死而生,胜利会师。但是,作为一座精神丰碑,长征的精神愈久弥新,其意义早已超越事实本身;长征的脚步永远在路上,成为永远跃动的时代强音。
  文革结束以后,社会上普遍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称为“新长征”,这和毛泽东主席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上提到的“万里长征”一脉相承。在这篇著名的演说中,毛主席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经历了30年步伐曲折的发展后,人们终于觉得: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建设“新世界”之中,这将是一个伟大的“新长征”!
  对于大学生在内的广大青年们来说,“新长征”和一项活动紧密相关。1978年10月召开的共青团十大提出:“要把‘争当新长征突击手’的活动广泛、深入、持久开展下去。”这个活动把劳动竞赛与青年学文化、学技术、学科学相结合,鼓励青少年建功立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军。华南理工大学不甘人后,1979年,数力系数学师资班77级学生赖洪建成为全国首批“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和“广东省新长征突击手标兵”,物理系物理师资班77级学生申军被命名表彰为“广东省新长征突击手”,无线电技术专业77(乙)班团支部被命名表彰为“广东省新长征突击队”。当时的省委、省革委会向他们发了奖。学校号召青年学生向这些突击手、突击队学习,人人争当“新长征突击手”,班班争当“新长征突击队”,在“又红又专”的路上争取更大的胜利。
  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时代节点,知识分子在政治上被接纳,视为无产阶级的一部分,爆发了极大的热情,开始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投入到向科学进军的“新长征”中。1978年10月中国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在我们国家,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总的来说绝大多数已经是无产阶级自己的一部分,要确认他们参加工会的权利。”为了更好地发挥广大教职员工在“新长征”中的作用,学校党委决定恢复华南理工大学工会,并成立以古周全为主席、誉文德、何婉莹为副主席的工会筹备委员会。政治上的开明,让老师们欢欣鼓舞。周泽华教授赋诗一首表达了对过去时光荒废的痛心、以及老骥伏枥的信心:“进军号响请长缨, 鏖战鸡窗表赤诚。未缚越王遭骤变, 几成牛鬼历虚惊。暮年伏枥情难舍, 壮岁攻关志复萌。卅载航程多曲折, 换来直路好长征。”这个时候,国门渐渐打开,教师们开始接触外面的世界,感受到了差距。蔡传庆老师在参观国外电子与光学科技交流会后,表达了自己的超越决心:“神州大地起风雷, 扫尽阴霾日生辉。回思卅载心潮涌, 展望长征战鼓催。悸毒犹存缘极左, 泾渭分明有是非。黄帝子孙应自信, 不卑不亢不尾追!”
  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长征”这个话语所指,渐渐由军事、经济建设向人生乃至其他各个领域转变,但其精神内涵却始终如一。对此,华南理工大学的学生有着诗意的解读。1986年,在长征胜利50周年之际,无线电系陈笑梦同学这样写道:
  五十年前
  有一段亡灵连成的历程
  叫长征
  ——那是一根
  用鲜血写下的
  通向
  中华民族独立和自由的
  生命线

 

  八十年代
  也有一个长征
  从贫穷和落后出发
  走向先进和尖端终点
  终点:2000年
  起点:2000年

 

  人生
  也是一次长征
  有草地的陷阱
  有雪山的冷箭
  还有乌江天险
  ……
  朋友啊
  你准备怎样
  做一名合格的红军
  长征,在时间上离我们渐行渐远,在精神上离我们却越来越近。1996年在长征胜利60周年之际,听着长征故事长大的一辈人也老去了,告别了终将逝去的青春,开始含饴弄孙、颐养天年。长征对于他们,意味着火红的青春岁月,是一段难以磨灭的青春印痕,也是老有所为的宣言书。600多名离休、退休教工满怀深情、以雄壮嘹亮的歌声庆祝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也在歌声里向后辈师生传递长征的精神。从此,弘扬长征精神的接力棒开始慢慢传递给下一代。

 
2006年,7位大多已经年过90岁的广州市长征老战士造访大学城校区(冯彦武摄)

  曾经无数人翘首以待的2000年很快到来了。这是一个世纪的终点,也是一个世纪的起点,这一天和过去的很多天似乎并没有太多区别。告别上一个世纪,在将近百年的积累之后,华南理工大学迈入发展的快车道。随着大学城校区的启用,学校的物理空间得到扩张,学科也更加齐全,对于长征的传承也更加形式多样。2006年是长征70周年,除了老教工合唱团参加了广州市举办的《长征颂》大型歌会,大学城校区40名国防生和40名艺术学院学生组成的长征组歌合唱团也初展歌喉;除了举办“我心目中的长征”多媒体设计大赛,大学城校区还迎来了7位大都已经年过90岁的广州市长征老战士;在学校举办的庆祝晚会上,演员年龄从5岁到83岁,各出“高招”,全民齐参与纪念长征。
  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一个长征,你准备怎样做一个合格的红军?时至今日,30年前的追问仍具有现实意义。
  在80周年到来之际,长征已经成为很多师生日常的“修行”。从今年5月份开始,软件学院开展了“微长征”五早我争先活动,倡导早睡、早起,坚持早练、早读,共进早餐,将锻炼体魄、增进学识和培养坚忍不拔、团结互助的长征精神结合起来。活动中,长征的元素无处不在,长征历史的宣传板、学院老师讲解长征故事、长征精神的新媒体宣传,就连很多称呼都有着精心的设计。“这个月是‘草地月’,下个月是‘沼泽月’,再下个月是‘雪山月’,”软件学院黎枫同学说:“这些叫法更容易让我们感觉到当年红军坚持的不容易,也让我们体会到完成目标的喜悦。”

 
长征组歌》交响合唱音乐会(常敬峰摄)

  载歌载舞,歌咏长征是学校的传统。在华南理工大学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暨中央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长征组歌》交响合唱音乐会上,艺术学院声乐系教师、合唱团、华南理工大学青年交响乐团默契配合,用动情的歌声、精湛的演奏,抒发了对党和国家的无限热爱以及对民族复兴的美好憧憬。《长征组歌》以《告别》为序,逐次带领听众回到往昔的峥嵘岁月,《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辉》、《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等脍炙人口的歌曲唤起人们对长征这段光荣岁月的深情回忆,激发我们对革命先烈的真挚缅怀。伴着恢弘磅礴的乐队音响,《到吴起镇》、《祝捷》、《报喜》表达出共产党人为夺取人民战争胜利的必胜决心,《大会师》将整场音乐会推向高潮。

 
重走长征路,会师红军山(校团委供图)

  校团委组织开展了“重走长征路”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行走中感悟长征精神。瞻仰遵义会议会址、红军山烈士陵园、苟坝会议会址等红色圣地,与历史对话,与信仰对话,用心去感悟遵义这座“转折之城”的红色文化和长征精神。还作为全国50支重点团队之一,参加了团中央举办的以“红色基因代代传,长征精神永不忘”为主题的重走长征路的会师活动。与此同时,广州学院的师生也赶赴江西省“红都”瑞金,开展了“弘扬红色文化,共筑中国之梦”的主题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长征的起点上遥想红军当年。
  长征,在华南理工大学的校史里,在华南理工大学的现实里,他在华南理工大学师生的心中,也在华南理工大学师生的脚下!

 

记者眼》第74期团队
文 字:祝和平
图 片:资料图片
资料来源:档案馆、校史研究所、《华南理工大学报》、华工新闻网
编 审:孙宏志
总策划:王丹平

华工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华工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工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中心 8711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