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园记者眼】登革热,带给了我们什么?

10.10.2014  13:12


  【编者按】“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今年9月以来,一群“特殊”的小虫——伊蚊带着它们特有的登革热病毒,在广东省特别是广州市区大快朵颐,登革热疫情由此爆发。青山绿水环绕的华南理工大学,也吸引了这群不请自至的“恶客”。在一个多月的灭蚊抗疫行动中,全校齐心协力,反制如疾风暴雨。从不了解到了解,从忽视到重视,全校进入“登革热时间”,回头反思,登革热,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这就是伊蚊,今年夏秋的疫情不仅让我们认识了“伊蚊”,更开始了解它带来的“礼物”——登革热。其实,在广州这个高温多雨的地方,蚊虫原本司空见惯,在登革热爆发初期,很多“老广”对杀毒水的恐惧超越了蚊子,“蚊子伴我从小到大,叮两口有什么关系?

 

  

  “被蚊子叮了可是会死人的!”为了提高师生员工对这场疫情的认识,学校通过宣传橱窗、宣传单、网络新媒体等形式开展防蚊灭蚊、预防登革热的宣传教育。工作人员深入全校各个楼栋、住宅区、学生宿舍宣传防蚊灭蚊常识,动员师生清除蚊虫孳生地、杀灭成蚊,在全校营造人人齐动手,个个共参与的氛围,让防蚊灭蚊深入人心。

  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登革热的传播途径和发病症状吧。

 

  

  现在,随着疫情日益严重,大家对蚊子尤其是伊蚊这些凶猛的刺叮吸血者,不仅需要重新认识其名称、形态、特征和习性,而且对于消灭这些虫媒病毒的传播者,大家也是群策群力;同时对于登革热病毒及患病症状,大家也不能再懵懵懂懂。

 

  

  

  登革热让“布雷图指数”和“成蚊密度”两个概念深入人心。前者指平均每百户内有孑孓孳生的容器数,后者指一定监测范围内平均每小时的成年蚊子数量。学校现在定期开展的“清积水、灭蚊虫、防登革热”清洁校园统一行动,就是围绕降低这两个指标展开。

 


  所谓“清积水”,就是要消灭蚊虫孳生场所。伊蚊幼虫主要孳生于人居附近的竹筒、树洞、石穴、废轮胎以及缸罐等容器积水中。清理了积水,也就将蚊幼布雷图指数降至安全范围。

 



  所谓“灭蚊虫”,就是采用化学药物紧急杀灭成蚊。通过专业公司和自有队伍相结合,室外统一喷洒和室内派发片剂相结合,有效降低蚊媒密度,并尝试生物灭杀,以图长远控制蚊虫滋生,斩断登革热传播的重要媒介。

 


  登革热让“传染源”和“隔离”走进我们的视野。在出现病例后,学校对登革热患者实行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措施,对病患实行传染源管理,对病患密切接触者进行防蚊医学观察,防止再次扩散。同时,着手调查患病的时间分布、区域分布和人群分布,分析暴发或流行原因,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

 


  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之下,华南理工大学的登革热疫情增长数量逆势下降,患者也大都已经治愈出院。医院负责人表示,从登革热的发病周期来讲,这个变化结果和学校近期的举措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实践证明,只要我们万众一心,科学作业,措施得力,登革热疫情是可防、可控、可治的。


  

  与此同时,登革热也让我们我们反思“生态文明”和“社会文明”。在此之前,我们从来没有感受到生态失衡和我们的自身健康如此紧密相关。这次疫情的爆发提醒我们,生态不等于绿化,不等于满眼的红花绿草。正如广州市长陈建华所言,“有些绿化地,药物过多以后,绿化是上来了,但生态系统破坏了,小青蛙没了,河涌没鱼,蚊虫就长。

 

  

  

  登革热也在考验我们的社会文明,法国大文豪雨果曾经写道:“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智慧与良心。” 垃圾堆、下水道和各种明沟暗渠,这些不起眼的地方往往体现的是社会管理水平;不讲卫生、臭水横流、垃圾纵横,这些细微之处往往体现的是社会文明水平。我们应当扪心自问,今年扑灭登革热之后,是否还存在让登革热和其它疫病流行的土壤?这也提醒我们,爱国卫生运动将不是一时的激情或一年的突击,而是一生的追求和一世的习惯。

 

  

  杀蚊防疫,守土有责,守土负责。今后两月将是登革热防控的关键时期,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继续从我做起、从家庭做起,主动参与统一灭蚊行动,积极清洁居住环境、搞好个人卫生,清积水、理杂物、填洼地、疏沟渠,打一场防蚊灭蚊的持久战和歼灭战!功成之日,我们不妨一起大声吟诵《送瘟神》: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华园记者眼》第39期团队
文      字:祝和平
图      片:许  颖 赵水东 师银霞 杨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美      工:许  颖
编      辑:周  玉
协作单位:后勤产业集团 大学城校区管委会 校医院
编      审:孙宏志
总 策 划:王丹平

 

华工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华工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工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中心 8711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