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园记者眼】雷锋,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偶像

24.03.2015  00:05

  【编者按】三月,盎然的春意让人为之心暖。每年的这个时候,全国上下都涌动着学习雷锋的热情,华南理工大学也不例外。那么,你知道52年前的这个时候,雷锋在华南理工的年青人心中是怎样的偶像么?半个世纪过去了,如今华园里的年轻学子,他们又是怎样践行雷锋精神的呢?

  1962年8月15日,年仅22岁的雷锋因公殉职。因雷锋热于助人,“雷锋”二字成为当时中国内地“好人好事”的代名词。毛泽东于1963年3月5日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并把3月5日定为学雷锋纪念日。

  1963年3月2日,《中国青年》杂志中首先刊登了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刘少奇、周恩来、朱德、林彪、邓小平等也相继在报刊上为雷锋题词。3月6日,华南工学院武装部、团委会、学生会联合召开学习雷锋座谈会,号召师生“做雷锋式好团员、好学生、好民兵”。

‍‍‍‍  雷锋的优秀事迹公开报道后,华南理工大学先于全国开展了学习活动。当时,1043班(当时专业名称以代码替代)的同学们开展了学习活动,一位姓肖的同学向团总支写信说:“雷锋同志的事迹无一不打动我的心,我被他的每一言行所激动,我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师生也向校报编辑部写信表示要“要用雷锋精神检查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  当时,化学专业团总支副书记曾惠典(后任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现已退休)同学谈了学习心得,他说,雷锋同志不是“好了伤疤忘了疼”,而是“吃水不忘挖井人”。雷锋能做出那么多先进事迹,是因为他认认真真学习毛主席著作,老老实实听毛主席的话,勤勤恳恳按毛主席的指示办事,一心一意做毛主席的好战士。
  数理力学系助理员陈文艳说,要学习螺丝钉精神,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为科研教学服务。与会者纷纷发言,表示要“天天学雷锋,事事学雷锋。


同学们激动地将张名羌举了起来

  在学习雷锋的热潮中,年轻学子的思想观念开始产生新的变化。当时,毕业生由国家分配,虽然没有失业问题,但大家都想留在大城市,分到好工作。受到雷锋精神的鼓舞,61级造纸专业张名羌同学主动申请到西藏工作,他的同学们都为他的举动感到由衷的敬佩,并为他举办了热烈的欢送会。


学生党支部成员与教师合影

  照片里这些风华正茂的学生党员大部分都是在学习雷锋活动中申请加入党组织的,而他们中的不少人也在毕业时候选择了去边疆、去农村等条件艰苦的地方工作,而且一干就是几十年,将自己的青春与才华贡献给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郑璟老师展示当年的学习笔记

  时任学校党委组织科科长的郑璟老师向记者介绍道,这些现象在当时非常普遍,同学们纷纷从自己最切身利益开刀,向雷锋靠拢。“千千万万的人被雷锋唤醒了,他的精神感召千千万万的人更快地前进。”大家朝灵魂深处开刀,发誓要做“伟大的党的一个健康细胞”。

  到了1965年,听“雷锋式好战士”黄祖示的报告会,放映《雷锋》电影,写参会观影体会,也是当时学雷锋的重要形式。

  雷锋精神的产生有其特殊的历史政治背景。雷锋生活的年代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极端困顿、集体主义价值观被强烈推崇、人们的思想观念非常单纯、利益需求非常趋同的时代。正是这样的时代,孕育出了以“心里永远装着别人,唯独没有他自己”为核心理念支撑的雷锋精神。



关工委的老同志们为小学生讲课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在这些雷锋同龄人的身上,雷锋精神得以不断的发扬光大。他们中的很多人,退下来之后,更是满腔热情地投入下一代的思想教育上,他们有的是中小学的课外辅导员,有的辅导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他们不讲大道理,不说教,他们用雷锋同龄人的亲身感受与经历感动身边的年青人。


  雷锋精神就狭义而言,是对雷锋的言行和事迹所表现出来的先进思想、道德观念和崇高品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就广义而言,已升华为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崇高品质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为人们所敬仰和追求的精神文化。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接见解放军代表团部分基层代表时说:“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你们要做雷锋精神的种子,把雷锋精神广播在祖国大地上。


‍‍‍‍‍‍‍‍‍‍‍‍‍‍‍‍‍‍

  没有偶像的青春不是青春,没有榜样的时代缺乏激情。雷锋和雷锋精神同样激励了华园一代代的年青人。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2012级信息安全专业的林锦安同学,从大一入学就加入学院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三年来参加各种电脑义务修理活动,“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能够帮助别人。”虽然很平凡,但是他和同学们服务的足迹从学院、学校到社区、街道,只要有需要,林锦安都会去,“毕业以后,只要有时间我还会参加义务活动。

‍‍‍‍‍‍‍‍‍‍‍‍‍‍

‍‍‍‍

‍‍‍‍‍‍‍‍‍‍

  梁婧怡是经贸学院经济创新班大二的学生,自从2013年“代替”同学去做了一回“春运志愿者”后,现实生活的严肃、人生的百态,深深震撼并且“吸引”这个北方女孩子,今年寒假,她回家短暂休息后,又返回广州在火车站连续工作了12天,大年二十八才赶回远在天津的家,她说:“你会看到很多提着蛇皮袋子、着急回家的民工,他们需要帮助,做这些事情很有意义。” 



清明义工活动持续至今已有20多年,随着队伍的不断壮大,活动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志愿者,上海世博会新闻志愿者,支教边疆,爱心服务孤、老院,春运服务,清明义工等等,无论是重大的事件现场,还是寻常的街头巷尾,都会出现华园学子志愿服务的身影。目前,全校登记在册的志愿者达25000人(不包括2014级),全年服务达45000人次。青年一代的大学生已经使“雷锋精神”的内涵更加丰富、表现形式更加多样,他们已经把“无私奉献、服务人民”的精神融入到最普通的社会生活当中,已经成为他们用青春、知识践行“雷锋精神”的最生动体现。‍‍‍‍‍‍‍‍‍‍

华园记者眼》第47期团队

文 字:祝和平 周 玉

图 片:吴夏曦 卢庆雷 校团委 校友会 关工委 华南理工大学青年志愿者指导中心(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美 工:吴夏曦

编 审:孙宏志

总策划:王丹平

华工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华工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工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中心 8711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