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调查发现——蔬菜农残检测有漏洞

27.06.2014  12:19


农残监测站工作人员对蔬菜样品进行农残速测

  编者按:近年来,食品安全成为热门话题,蔬菜农残检测也成为市民关注的焦点。对于市场上购买的蔬菜,究竟有无经过农残检测、从哪里可以了解到检测结果等,引起了市民广泛关注。本报记者为此展开调查,发现针对蔬菜农残检测方面仍存在诸多漏洞。

   1

  市民对农残检测一无所知

  连日来,记者在梅城多个菜市场随机采访,大部分市民担心蔬菜农药过多,却对农残检测一无所知。

  黄女士是“老梅城”,10多年来一直在梅城江南美苑市场买菜做饭。“我也想知道哪些蔬菜农残超标,但事实上,我们不知道哪里可检测,有关部门也从未公布过任何检测结果。”黄女士说,由于对蔬菜农残的担心,她只能凭着“土方法”,买菜挑有“虫眼”的买,洗菜先浸泡30分钟,煮菜前开水烫或煮熟,以此来减少“吃”农药。

  针对市民的问题,市场上的蔬菜摊档商贩也没有充分的证据来证明自家蔬菜的质量。“月梅批发市场来的菜,这么多年都没事,不必担心。我也要生活的,违法的事我不干。”一名商贩如是说。记者调查了解到,梅城市场及市场周边摆卖的小摊贩,不少均没有蔬菜来源票据。

  记者此前在梅县区南口镇调查时,针对眼前的绿油油的蔬菜咨询菜农自家是否吃这些菜,该菜农说:“有农药,这是种给梅城人吃的,我们不吃!”

  2

  重重检测却非环环相扣

  记者了解到,月梅农贸批发市场是我市主要的蔬菜集散地,供应我市7成以上外地调入蔬菜,外地蔬菜主要来自广州、江西和福建。该市场的每天菜流量都在1300吨至1500吨之间,种类有200多种。另外,我市“菜篮子”基地建设中,目前百亩以上规模蔬菜基地44家共1.8万亩。

  事实上,针对种植基地、市场的蔬菜,农业部门设置了多重的农残检测。

  市农业局市场信息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3、4月,我市相关部门进行职能调整,农业部门负责蔬菜等农产品种植生产环节的农药等质量监管,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则负责批发、零售市场等流通领域监管。按照职能划分,农业部门只负责生产环节监管,但目前,市场上的蔬菜的动态检测还由该部门负责着。

  针对本地蔬菜基地,农业部门常年开展查处经营高毒农药和禁限用农药的违法行为,并指导种植高效农作物;市级农业部门每年开展四次蔬菜质量安全监测风险评估、两次农药普查、两次例行监测和两次监督抽查,省级农业部门对我市进行两次蔬菜治疗安全监测。据了解,2013年,全市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平均合格率为96.63%。县(市、区)级农业部门,每月也进行200个以上的定性蔬菜农残速测。

  但记者了解到,农业部门的重重检测,却不能环环相扣,比如县(市、区)级农业部门针对蔬菜进行定性蔬菜农残速测,如果农残检测不合格,并不能立即对蔬菜基地或销售中的蔬菜进行及时处理。

  “如果是蔬菜基地的蔬菜样品定性农残速测不合格,但它并未上市,说不定半个月后就农残不超标了,所以我们县(市、区)只是内部通报、指导;假如是市场的蔬菜样品定性农残速测不合格,也不能作为执法处置的依据,因为定性速测量太少,如果要作为执法的依据,必须由市一级农业部门进行定量分析,即是要较大量进行全面检测,但往往这个定量分析需要2、3天时间。这期间,如不提前对蔬菜进行封存暂扣,等分析结果出来,市场上的蔬菜早卖光了。但如果进行了封存暂扣,万一最后检测结果合格,又对商家较难交代。”一名农业部门工作人员说。

  另外,根据有关规定,蔬菜批发市场、大型农贸市场必须设立蔬菜质量安全检测室,配备检测仪器和检测员,建立蔬菜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和检测工作规程,在市场开市时段必须有人值班,对进场销售的蔬菜进行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抽样检测。其他经营蔬菜的市场和超市,必须配置简易的农药残留检测仪器,并安排专人负责对场内蔬菜进行质量检测。但是,这些规定有无真正落实,依旧只是商家单方“自说自话”。

  而记者从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了解到,虽然今年3、4月份,农业部门及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已经进行了部分职能调整和交接,但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目前依旧没有相应的机构去监管市场上的蔬菜农残问题。

   3

  市民看不到农残检测结果

  记者了解到,市、县(市、区)两级农业部门也会针对农产品农残检测结果编成每月《简报》,送相关领导和部门,甚至批发市场,但是这些信息却未向市民公布。事实上,并不是所有检测都合格。记者查看梅江区今年5月份蔬菜农残检测报告看到,在梅江区城北镇一家生产基地蔬菜农残检测中,12份样品中有1份不合格,合格率92%;月梅农贸批发市场的47份蔬菜样品中,3份不合格。相关部门有没有对不合格样品蔬菜作进一步处置,这些蔬菜还能否购买和食用,市民毫不知情。

  同样,市农业局针对4月份全市蔬菜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检测结果《简报》中,一份来自大埔县虎山店自家人超市的菜心不合格。但是,经常在该超市购买蔬菜的大埔市民,对此亦毫不知情。

  记者调查发现,一直以来相关部门并未针对蔬菜农残情况设置相关公布平台进行发布。“农残是动态的,样品检测也并非全面,但蔬菜却是市民每天必须吃的,不公布是为了避免将农残问题严重化、妖魔化,但发现问题会及时处理。”一位农业局内部人士说。

  另外,记者了解到,超市商场销售的蔬菜,有比较完善的票据,追溯较为容易,但是市场上销售的蔬菜,一些市场商贩与批发市场并未有相应台账,彼此之间仅仅是长年的买卖关系,有的甚至只知道货是从“批发市场上的货车上批发的”,蔬菜的安全追溯机制根本不完善。(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