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残障家庭带来“希望”——记者走访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

02.08.2014  19:42

  ●本报记者  李少凤 实习记者  黄  焱  吴腾江

  “如果没有残联支持,没有康复中心的治疗,我女儿可能这辈子就听不到声音了!”对古女士来说,市残联和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就是她两个听力障碍女儿的“希望”所在。“全国助残日”前夕,记者走进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探访这个给许多残障家庭带来“希望”的地方。

   越早干预,恢复几率越大

  在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课室里,一位老师正在给有听力障碍的小朋友上课。老师每一句话都至少重复说3遍,小朋友们也认真地侧耳倾听。

  古女士的两个女儿小思彤、小思琳也在其中。小思彤一见到妈妈,连说老师表扬了她,还奖励了她东西。虽然小思彤说的话在记者听来就是一串模糊不清的声音,但古女士却听得很明确,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安装一个人工耳蜗需要将近30万元,这得多亏市残联的支持。”古女士言语间充满对市残联的感激之情。两年前,获悉残联能够帮助听力障碍儿童免费安装人工耳蜗,并且免费提供康复治疗时,她连忙将年仅4岁和1岁的两个患有先天性听力障碍的女儿送到了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

  据该中心副主任王小辉介绍,目前,我市每年有10个免费安装人工耳蜗的名额,一般要满足重度听障,年龄低于5周岁,智力发育良好,耳蜗结构适于安装等条件;市残联通过后,再经过广州市残联、医院鉴定符合条件才能安装。不能安装人工耳蜗的,残联免费为他们提供助听器。目前,该中心在训聋儿已有60多人(其中人工耳蜗植入30多人)。

  据了解,近三年来,市残联接收的孩子年龄越来越小,以前通常都是三四周岁才过来,现在满周岁的越来越多。“这是一种好现象,越早干预,恢复的几率越大。”王小辉表示,“主要跟现在的年轻父母可以上网找信息,以及医院有听力筛查项目有关。”

   康复一人,解放一家

  脑瘫康复训练是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的又一重要职能。目前,该中心有6位脑瘫康复治疗老师。丰玉老师是其中一位。

  丰老师是湖南人,护理专业毕业, 2003年开始帮脑瘫患儿做康复治疗。有些脑瘫患儿会流口水、大小便失禁,但丰老师不怕苦、不怕累。“把他们当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要有耐心、爱心,还要对他们有信心。”丰老师告诉记者,看到孩子们进步,听到家长对自己的肯定,她感到很欣慰,感觉自己的价值实现了。

  丰老师介绍说,0至6周岁是大脑发育的旺盛期,肌肉也未定型,这个时候进行干预治疗效果更好,干预得越早,康复几率就越高。10岁左右的大龄儿童,肌肉已经定型、萎缩,康复治疗需要花费更大的力气,效果也没那么好。据了解,该中心有80%的脑瘫患儿经过康复治疗能够生活自理,有50%的能够上普通学校。目前该中心有40名0至6周岁儿童在训,全部为免费接收。

  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市有19个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各县(市、区)均设有残疾人康复中心。“康复一人,解放一家”是康复机构的目标,旨在为各类残疾儿童提供科学、专业、系统的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服务,使残疾儿童在机构得到最理想的康复效果。去年以来,全市共对737名残疾儿童进行了康复训练,下乡免费发送轮椅、腋拐杖、助听器、助行器等各类辅助器具3100多件。此外,我市残联还致力帮助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为肢体残疾儿童实施矫治手术、开展盲人技师培训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