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大讲堂115讲: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与贡献

04.05.2015  14:03

4月29日,由学生处与校团委共同主办的白云大讲堂第115讲在西区小礼堂隆重开讲。此次讲座邀请了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长王列耀教授为主讲嘉宾,为同学们作题为“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与贡献”的精彩演讲,受到白云文学爱好者的热烈欢迎。

王教授从三个方面介绍海外华文文学:一是何为海外华文文学;二是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三是海外华文文学的贡献。

华文文学以汉语为工具创作的文学作品,是一种世界性的语种文学。那么,什么是海外华文文学呢?简单地说,就是海外人士用华文(汉语)创作的文学作品。海外人士,主要是海外华人,包括华桥、华人与华裔。海外华文文学的特点是,作者具有或部分具有中国血统,并且认同中国文化。

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大体上说包括如下三个阶段(也可以是同时并存的)。第一阶段是华侨文学。这可以看着是中国文学的海外分支,是海外华文文学的源头,代表作家作品如黄东平创作的《七洲洋外》,方北方创作的《树大根深》等。他们都是中国人去到海外,并未加入到所在国国籍,是由中国作家创作的作品。第二个阶段是华人文学,代表作如白先勇的《芝加哥之死》、《安乐乡的一天》,严歌苓的《无出路咖啡馆》、《陆犯焉识》、《小姨多鹤》等。由于中国国籍政策的变化,万隆会议后不承认双重国籍,很多海外华文作家由于生计的原因加入了所在国的国籍。这一时期的华文作家加入了海外华文文学处于转型期,是华族意识觉醒时期。第三个阶段是华裔文学,这些华文作家出生在国外,很多人是华人的第三代甚至是第四代,具有中国血统或部分中国血统,这一阶段是华文作家们华族意识的快速发展时期。

海外华文文学对于中国文学、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它扩大了中国文学的版图,中国文学不仅存在于中国境内,还走向了世界各地。它同时也创新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方式。由于语言或地域的障碍,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比较艰难。传统的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方式是向国外翻译、推介中国国内的作家作品,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海外华文文学由于独特的优势,承担着部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重任。比如作家虹影极有《饥饿的女儿》等6部长篇小说被译成30多种语言在欧美、以色列、澳大利亚、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出版,很多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严歌苓的短篇小说《少女小渔》和《女房东》,长篇小说《扶桑》都获众多奖项,并改编成了影视作品。张翎的《金山》被企鹅出版社翻译成英法意等七种文字发行。这些海外华文作家的作品在获得成功的同时,扩大了中国文学在世界的影响。第二,海外华文文学成功实现了中国人形象与中国形象的再塑造。在传统西方人看来,中国男人都是长辫子,中国女人都是缠小脚,还停留在一百多年前的晚清时期的印象。因为大多数西方人很少有机会来中国,也由于西方宣传的偏向,很多西方人不知道中国的真相,不知道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海外华文文学就起到了对中国人形象和中国形象的正面客观的展示和宣传作用。海外华文作家的创作不仅有文学,还有很多的政论文,所以对于当下的中国而言,海外华文文学更有着宣示中国和平崛起的重要意义和使命,它是比海外孔子学院更有效和更“润物细无声”的宣传方式。

王教授的演讲深入浅出,为大家廓清了海外华文文学的面貌,提升了同学们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活跃了白云的校园文化。

 

王列耀,1955年生,湖北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暨南大学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长,研究方向为台港暨海外华文学。主要专著有《基督教文化与中国现代戏剧的悲剧意识》、《隔海之望——东南亚华文文学中的“望”与“乡”》、《宗教情结与华文文学》、《困者之舞——近四十年来的印度尼西亚华文文学》等。承担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东南亚:从华文文学到华人族裔文学的当代转型》及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东南亚华文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爱国精神》等。在大学主要讲授《海外华文文学》、《现当代经典作品研读》、《当代西方重要文论选读》、《中外文学关系》等文学课程。

王列耀教授主讲海外华文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