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金牌讲解员”王亚楠:用声音讲述历史,诠释初心和使命

20.10.2020  16:13

历史是无声的,如何把无声的历史以生动、温暖的讲述形式传达给观众,让观者从中汲取力量,这是每一位讲解员的初心和使命。”已在鸦片战争博物馆宣传教育工作第一线坚守13年的王亚楠说。13年来,她用声音讲述历史、诠释讲解员的初心和使命,为65万观众提供中英文导赏服务超过7260小时。

今年9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印发《关于第二届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优秀单位和个人的通报》,对获得“优秀组织单位”“优秀活动单位”“先进个人”荣誉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表彰。其中,鸦片战争博物馆和王亚楠榜上有名,分获“优秀活动单位”和“专业组金牌讲解员”。

代表广东过关斩将,荣获全国“金牌讲解员”称号,王亚楠的这份殊荣,也是广东历年来在全国讲解员大赛中取得的最好成绩。对此,除了喜悦与感激,她想得更多的是今后的责任与担当。

一举夺金

源于“背后的力量

在第二届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中精彩绽放、尽显风采,王亚楠坦言这源于“背后的力量”。

自小爱唱爱跳的她,十几岁便登台表演。2007年进入鸦片战争博物馆工作后,主持、朗诵、演讲、舞台策划、导演、编剧,只要是和比赛有关的,她均是单位的“顶梁柱”。

可面对高手云集的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她还是有点没底——大赛考验的是讲解员的综合素质,如何把故事演绎好?如何把形象树立好?如何把状态调整好?……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她知道这些对自己意味着什么。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从绞尽脑汁定选题到反复修改演讲稿,从省赛到国赛,王亚楠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钻劲和韧劲,一步一步,攀上巅峰。

这其中,也离不开鸦片战争博物馆的给力支持。如全国决赛中,王亚楠在“随机抽选讲解”环节抽到的人物是罗盛教——一个她不是很熟悉的英雄人物。抽选结果出来后,鸦片战争博物馆馆长张建雄及其他同事迅速行动,群策群力,很快让罗盛教的人物形象在王亚楠的心中“”了起来。这才有了她在决赛舞台上那让现场观众潸然泪下的深情讲述,才有了最终的脱颖而出。

大赛虽然残酷,但过程令人难忘;虽然历经波折,但最终收获喜悦。”王亚楠说,荣誉的获得是自己和同事用汗水和泪水浇筑的。一篇好的讲解稿,需要多少次的试讲与修改;一种讲解语言的形成,需要多少回的试听与纠正;一个得体的肢体动作,需要多少次的练习与琢磨;一个好的心理素质,需要多少次的训练与磨砺;又有多少次失败后的重新站起,这些只有经历过的她心里最清楚。

博物馆对讲解员要求极高,包括政治思想好、形象气质好、知识储备好、语言表达好、讲解服务好、心理素质好、示范带头好、社会影响好等,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讲解员必须为之付出巨大的努力,王亚楠深知这一点。

不忘初心

宣传爱国主义精神

鸦片战争博物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禁毒教育基地,也是弘扬民族文化、传播正能量的重要场所。更好发挥新时代下博物馆的社会宣传、教育职能作用,对讲解员来说责任重大,也为讲解员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舞台。

2007年,王亚楠进入鸦片战争博物馆开始从事讲解工作。为了讲好鸦片战争这段历史,她翻阅数百本历史书籍,前往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和历史文化遗址“取经”,听讲座、查资料,不断充实自己。

我们馆历来重视讲解员综合素质的培养,鼓励讲解员发表论文、写课题,培养我们成为具有研究能力的专家型讲解员。”王亚楠告诉记者,除了培训外,她也时常向专家、同行及观众学习,注重点滴积累。十多年来,她撰写了近百件(套)针对不同展览、不同人群的文物稿和讲解词。对一般游客、少年儿童、专家团组、残障游客等人群,做到“因人施讲”。

如针对看不见的盲人,她会先问他们是否听到了海浪声、汽笛声,由此将他们带入观展氛围,参观过程中还会让他们动手拥抱鸦片战争时期中西方大炮,亲手感触炮的形状、大小、材质等差异,从而更深刻了解鸦片战争这段历史;针对充满好奇的小朋友,她准备的解说词会更加生动有趣,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针对专家,她则会深入讲解鸦片战争历史、展陈等,若遇到回答不上来的问题,她会主动留下对方的联系方式,多方请教后再专门回复。

每次讲解接待,她都要穿着套装和高跟鞋,脚被磨破早已成家常便饭;连续四五个小时讲解,节假日全年无休也早已习惯;说起嗓子发炎、吃不上饭,她更是一笑而过,“当听到观众对战争失败扼腕叹息时,当看到观众聆听讲解那专注的目光时,当感受到孩子们被先辈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动时,都是我最大的收获。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王亚楠告诉记者,接下来将充分利用博物馆的资源和地缘优势,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以此来激励年轻一代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品德意志,矢志奋斗拼搏,让青春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全媒体记者 赵水平/文

受访者供图、视频

全媒体编辑 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