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庆存在叶笃正专题报告会上讲话介绍叶笃正先生的生平与学术思想

06.11.2014  16:36

  我们失去了我们日夜思念的敬爱的学术导师和领路人叶笃正先生整整一年了,今天中国气象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联合举办先生学术思想专题报告会,藉以寄托对先生的缅怀,继承先生的学术思想和发扬光大,是很适时的。

  我们的老师叶笃正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大师和科研事业的组织领导者,他在科学上的成就和功绩无论如何评价都不会过高,他在各方面也都有广泛而且巨大的贡献,他把一生都献给了祖国、人民和科学事业,是我们永远要学习的榜样。

  先生祖籍安徽安庆,1916年2月21日出生于天津市书香门第,2013年10月16日于北京辞世,享年98岁,仁者高寿,功德圆满。

  先生少年时就读于南开中学,思想进步,关心国家命运。后考入清华大学气象系,正值抗日战争爆发,先生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奔走各地。1940年大学毕业,即到当时已内迁的浙江大学史地研究所作研究生,师从名师王淦昌先生(即新中国的两弹一星元勋之一),在贵州从事大气电学研究。1945年抗日胜利后,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师从当时的气象学大师Rossby教授,1948年获得博士学位并留校作研究工作,成为芝加哥学派的中坚之一,与同年获得博士学位、同被视为芝加哥学派中坚的郭晓岚先生和谢义炳先生被并称为中国三杰,是中国气象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新中国成立后,先生毅然冲破重重困难,于1950年10月回到祖国,投身于新中国的气象科学事业,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和气象研究所,从此先生潜心攻研气象科学,带领中华学子迈进气象科学的现代化,使之列于世界先进之林。同时还呕心沥血,承担组织、领导、管理工作,在赵九章所长领导下,他和顾震潮先生、陶诗言先生等筹建了该所气象学研究室。1958年起该室既已成为国际瞩目的气象学研究单位,1966年发展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1978年先生任所长,研究所日逐扩大,蒸蒸日上,成为世界上一个重要研究单位,全面包含大气科学各分科,甚至各有关学科的一部分。1980年先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随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81—1984),国家科委气象组副组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1985年后任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主任、中国IUGG国家委员会主席和顾问、中国地圈和生物圈委员会主席,还是第三届和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和第七届常务委员。他肩负起全面推进我国气象科学和地球科学的重任,并用心接引和培养后进,成就了大批高级人才。同时先生和邹竞蒙局长及陶诗言先生等一起积极推动海峡两岸气象界的交流和合作,至今蔚成风气,两岸有口皆碑。先生尤其重视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他在IAMAP,WCRP,IUGG和IGBP中都是重要专家和国际计划的发起者和敲定者之一,使中国对世界科学计划作出重要贡献。

  叶笃正先生的学术思想敏锐,极具前瞻性,学风严谨,一丝不苟,既高瞻远瞩,又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需要的问题。他研究的气象问题既有一般的普适性,又特别关注中国和东亚的特殊性,其研究结果既是列于国际前沿,又有鲜明的特色,是二者完美的结合,为国际和国内所盛赞。

  先生在大气动力学、大气环流、青藏高原气象学和高原气象学、阻塞高压、陆气相互作用,和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等领域都有重大的贡献。

   (一)大气动力学

  先生在上世纪40年代发挥了Rossby关于能量频散的观点,在《大气中能量频散》一文中给出了大气长波能量频散的几种模型,使Rossby长波公式可用于实际预报,成为动力气象学的经典著作之一。

  上世纪50年代初,世界气象界掀起风场与气压场相互作用研究的热潮,各家各执一词,都有片面性,先生在1957年发表的《大气准地转运动的形成》一文中才得到全面的结论——地转适应过程依赖于扰动的水平尺度:即空间尺度很大的运动,气压场为主导,尺度较小时是风场为主导。后来,又推广到大气的中小尺度运动中去。

   (二)大气环流

  先生全面概括了大气环流的主要事实,对其本质作了理论阐释,他和朱抱真合作1958年发表的《大气环流的若干基本问题》是集当时研究大成的经典著作。而先生和顾震潮、陶诗言、李麦村等的合作研究则揭示了东亚大气环流的重要特点,和发现东亚和北美上空急流的季节突变,为此后研究季节变化、季风和气候预测提供了重要依据;和陶诗言等合作的《北半球阻塞高压的研究》也很有实际意义。为此,他们于1956年和1987年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和一等奖。

   (三)青藏高原气象学和高原气象学

  先生和陶诗言、高由禧、杨鉴初合作,系统研究了青藏高原对全球大气环流的影响以及在东亚气候形成的作用,得出青藏高原冬夏各为冷源和热源,这些和高原的动力作用一起(而非动力单独作用)并和海陆热力作用迭加,才形成了观测到的大气环流和东亚季风的格局。此后国内外就形成了“青藏高原气象学”的研究热潮,并推广到研究落基山脉和高原的影响,而形成“高原气象学”。而先生则是所有方面的主要研究者,例如他和合作者发现青藏高原使西风急流分支而在下游集中加强,指出高原影响东亚季风的格局及年际变化;发现青藏高原西、中、东各有一个对流圈,且引起下游的遥相关系统等等。1979年先生与高由禧合作的专著《青藏高原气象学》对此作了系统的总结。

   (四)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

  早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先生注意到国际上十分关注的全球变化问题,随即开展研究,提出了著名的“陆面记忆”新概念。同时也是国际上全球变化研究领域最早的发起人之一,积极参与IGBP的建立和规划工作,并在80年代初期倡议筹划了在我国开展的与此有关的重大科学试验一一黑河试验(HEIFE )。

  由于在叶笃正先生倡导下中国对全球变化研究的贡献,START国际组织于1995年在东亚筹建了“东亚全球变化区域委员会”,并由此成立“全球变化东亚区域研究中心”,设于中国科学院;并且有关全球变化等有关的四大国际组织一致同意建立总部设于中国的季风亚洲区域集成研究计划(MARIS)。

  先生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对全球变化的适应问题,把它和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并进一步提出“有序人类活动”的科学概念及其研究的理论框架。这些已成为该学科新的生长点,他带领我国学者开展了相关的观测试验和模拟研究,比国际上其他一些学者提出“人类圈”和“人类纪”等概念要早而且具体。2007年,叶笃正先生及其同事符淙斌等给中央领导建议开展适应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得到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和总理温家宝的批示。

  先生不仅在科学研究方面硕果累累和在领导组织科研工作与人才培养方面作出巨大贡献,先生还十分重视和参与实际业务工作和科学出版工作等。

  先生本人和大气所都参与了我国军民的气象业务服务保障工作。例如,先生在1964年参加我国两弹试验的气象保障工作而荣立二等功。先生对中国气象局的业务和各大学的气象教育也倾注了大量心血。

  先生把刊物出版作为学术交流、传播先进和培养人才创新的基地。先生曾任《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主编多年,并担任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先生以他卓越的成就和杰出的贡献,获得国际国内的高度评价和很高的荣誉。除上面提到的一些奖项外,先生还是我国最高科学技术奖、何梁何利科学成就奖和世界气象组织最高奖的获得者,芬兰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气象学会和英国皇家气象学会荣誉会员;是2006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先生的学术思想、为学之道和人品,深深影响着我们以及后代的学人。其精髓就是将普适性的科学理论和有具体特色的问题紧密联系起来,既掌握科学真理,又为国家和人民利益服务。先生和谢义炳教授等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就一起倡导要形成东亚或中国的气象学派,使先生所倡导的学术思想能在中国大地形成风气,管领世界气象风骚。先生努力践行,躬亲作出榜样,惭愧的是我们这一辈没能达到先生的期许,谨寄厚望于今天年轻的学人来实现先生的夙愿了。

  (此文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11月4日在叶笃正先生学术思想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

  来源:中国气象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