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大讲堂第110讲:走进诗意殿堂 品味诗的生活

01.04.2015  18:21

3月31日,由广东白云学院校团委和校学生会联合举办的白云大讲堂第110讲在儒学堂隆重开讲。学校特邀著名诗人、诗词研究专家熊东遨先生作题为“走进诗意殿堂 品味诗的生活”的专题讲座,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参加讲座的有副校长侯立兵教授及200多名古典诗词爱好者。讲座由基础教学部主任张绪平教授主持。

熊东遨先生从“生活处处有诗”、“人人都有作诗的资格”、“好诗的基本要求及实现途径”三个方面给同学们展现了诗歌的风采与魅力。

熊先生指出,生活是诗的源泉,万物是诗的灵感之源。一个人只要热爱生活,热爱诗歌文化,就不必担心“古人作尽”,正所谓“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历代都有不同的诗料,不同的语言,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李太白才纵高,焉能写出宇宙寻幽,月宫探秘?静坐忧诗,杞人属也。”每个人都可以从生活的一点一滴中汲取发现诗歌的精华,体会理解到诗歌的韵味。比如伍锡学的词作《踏莎行·秋晚》:“丹桂悬香,落霞燃火,村边稻草推成垛。牧童经过回头笑,靓妆寡妇挨人坐。说罢山羊,还谈水果,复言孩子跟谁卧。银河垂地晚风凉,含羞月亮云间躲。”时代不同,观念亦变。这样的诗在古典诗词兴盛的封建时代是不可想象的,从前是“寡妇门前是非多”,如今是野外也无人管了,还大方地“挨人坐”,并且谈论的是“孩子跟谁卧”这样从前羞于出口的问题,这就使古典形态的诗词打上了新时代的烙印。

熊先生认为,写诗不是谁的专利,诗人不分地位,不分性别;不论贵族草民、青丝白首,一旦被称为“诗人”,就只有创作水平的高低,没有身份贵贱和年龄性别的差异。诗人是情感派的代表,无论是“古体诗”还是“现代诗”,它们是人的生活轨迹的真实写照,诗人将诗歌赋予感情,同时也是给了诗歌一次崭新的生命。如何作诗呢?

一是诗从传统中来,多读、读懂而后始有。比如唐代张祜的《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为什么是二十年,不是十年也不是三十年呢?因为只有深宫二十年才是女人最尴尬的年龄,三十七八岁,身体已老欲求尚在。如果是深宫十年,则是二十多岁,青春尚在。如果是深宫三十年,则是四五十岁也老无所求了。唯有深宫二十年被放出后,才是最显无奈与凄凉的。二是学会“洗牌”、“站队”。古典诗词说复杂也复杂,讲究太多,比兴、神思、妙悟、性灵、神韵、境界等,万类千门,玄之又玄,妙之又妙,全面掌握不容易。说简单也简单,中国诗都由汉字组成,只要学会“洗牌”、“站队”,就能成诗。“洗”是摹丁,“站”是结阵。摹要摹单丁,结要结大阵。摹单丁就是选词炼句要精当,不要使用太多俗语和套话,内容要创新。结大阵则是整首诗词讲究布局谋篇,注意启承转合和逻辑关联。古往今来的所有好诗,都是从这些汉字中“洗”出来,“站”出来的。

关于“诗的基本要求及实现途径”,熊先生说,把诗写好是诗人的共同追求和困扰。虽说诗歌无定法,亦无评定,但诗歌有“四要素”,需要学诗的人理解和掌握。

第一要素为“写出个性”,诗的个性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观个性是指作品的风格;客观个性是指诗人所写对象的特点,要求诗人写此是此,写彼是彼,揭示出所写对象最本质或最具代表性的特征来。诗人需要准确地反映事物的客观性和主观性,才能让诗更有真实性。熊先生举学员创作的例子《新安江即景》:“一江烟水明如画,沿岸桃源隐万家。原野新晴飞白鹭,村边篱落看黄花。”大路风光,毫无个性。题目之外,看不到一丝“新安江”的影子。“烟水”、“万家”、“白鹭”、“黄花”等一应物事,皆水乡普遍风光,何处不见?经先生指点,变“新安江即景”为“江村即景”,则境界全出:“江水明空夕照斜,桃源境里隐人家。黄金翠玉镶成片,白鹭飞来看菜花。”

第二要素是“融入感情”,缺乏感情的诗歌无法经得起历史的推敲。情感是诗歌之魂,“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苏痕创作的《偶感》:“何堪岁末再离群,此去途歧更隔云。寸土遍遭经济策,九州难置祖宗坟。家园平后心空忆,消息传来利已分。近说网屏能种菜,春风随意任耕耘。”将强制拆迁、因生计移家、安置房遥遥无期的普通百姓悲苦刻画得入木三分。且此情非一己之私,而是整个弱势群体的内心呼喊。

第三要素是“留出空间”,写诗不宜自家把话说尽,而应将想象的空间留给读者。诗有想象空间,才有余味可寻。熊先生自己的诗作《过雪峰山隧道》:“疾流穿地出,仰首叹嵯峨。失却登攀意,奇峰枉自多。”没有了攀爬之乐,速度快、奇峰多又有何意义?

第四要素是“立起形象”,一个优秀的诗人会将所见闻之情感形象生动地融入诗歌的意象当中,让诗歌形象深刻存在于读者的脑海当中,久久不能散去。“春”本身不具形象,只存在于某一时间段中。你可以感觉到她的来临与归去,但无法和她说话。熊先生的诗作《鹧鸪天·春归翌日作》:“诉尽离怀雨半溪,等闲误了饯春期。纵教梅子能私我,毕竟榴花不似伊。随白羽,数红衣,更无一个与心宜。眼波眉影思量遍,恐在天涯独自啼。”经过这样的描摹刻画,一个婀娜多姿鲜活的“春”的身影就在眼前晃动了。

讲座的最后,熊先生与同学们进行了对联游戏。在游戏的同时,让白云学子深刻理解到诗歌文化的魅力和精华:诗歌是中华文化之根,值得每一个白云学子去追寻和探索。

 

熊东遨,字日初,号楚愚,别署忆雪堂,1949年生,湖南宁乡人。从事军事新闻与高校教育工作近三十年。现为中华诗词网高级顾问;《世界汉诗》杂志首席顾问;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湖南文史馆馆员;《中华诗词》编委,高级研修班导师;文化部《诗词月刊》编审;湖南诗词协会副会长。主要从事诗词创作和理论研究,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曾在湖南电视台开辟“诗词曲联入门”讲座,首次将传统诗词教学搬上屏幕。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瓜棚夜话》、《边防拾趣》、《诗词曲联入门》、《古今名联选评》、《我选百家诗词漫评》、《诗词医案拾例》、《画眉深浅》、《仙侣同舟集》等二十余种。

  • 熊先生在演学中

  • 认真聆听的学生

  • 有趣的对联游戏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