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钦松中国画《长江揽胜》入选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作品面积约31平方米,将永久陈列于国家博物馆
许钦松的大画室 郑迅摄
许钦松的巨型印章 郑迅摄
许钦松鸿篇巨作《长江揽胜》 郑迅摄
许钦松在巨作前 郑迅摄
金羊网讯 记者黄宙辉报道:广东画院院长许钦松创作的中国画作品《长江揽胜》入选《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该工程由中国文联、财政部和文化部联合实施。目前,该作品已基本完工,计划在今年国庆节前后在国家博物馆与观众见面。该作品为6.7米*4.7米、约31平方米的大画,前后耗时5年,是近代岭南画派画家较大的作品之一。
将永久陈列于国家博物馆
《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以中国通史为结构脉络,选取自公元前至1840年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史前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各个时期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史实,涌现出的历史人物和文明成果作为主题进行创作。作为国家级的民族文化宣扬推广项目,该项工程汇集了中国当代大部分的创作精英,通过重大历史事件、杰出历史人物、中华科技文化成果、历代社会风情图卷等主题来重塑民族形象,最终作品的完成稿将永久陈列于国家博物馆。
该工程预计形成作品约150幅/件,计划从2011年底开始,用5年时间完成。其中自然题材分为长江、黄河和长城,其中许钦松为长江题材的主创作人。今年3月30日,许钦松开始落笔创作该作品。
作品反映大国气象
通过自然山水来表现文明史,是该作品的难点之一。《长江揽胜》是一个文明史的美术创作项目,画的对象虽然是自然景观,但要表现的是中华文明的内在精神与气度。这个难题令许钦松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和压力。许钦松说,“我想要画的,并不是近现代经过改造后的长江,也不是原始的长江,而是‘文明史中的长江’,是‘时间上永恒’与‘空间上无限’的长江,有着民族精神与气质,是国人心目中的长江。”
“该作品要反映出时代精神,也要有大国气象,是一种正能量的‘气’。”许钦松通过对夔门雄伟峭壁的刻画、云与水的涌动,造出长江“大江东去”的磅礴气势。为了创作该作品,许钦松在2015年10月和12月,对长江上、中游江段分别进行了一次细致的实地行走和考察,并现场写生,获得丰富的创作灵感和素材。
创作同题材作品留给广东
该作品的另一难点在于尺寸方正。《长江揽胜》的创作前期进展顺利,初稿早早通过了,可到了创作的冲刺阶段,却遇到了问题。许钦松介绍,原来给的尺寸比较长,所以初稿画的是一个长卷,但后来因考虑到长期陈列,要按照陈列的场地尺寸来画,整张画就变成了6.7米*4.7米、约31平方米大的长方形。“要将奔腾数千公里的长江装进一个长方形,多了一点难度,让我比较头疼。”许钦松说,后来他通过斜线的方法,尽量把长江“拉”长。
因为该画的体量巨大,内涵丰富,许钦松在技法上进行了多项创新。比如,在画夔门的峭壁时,用传统的线条撑不起大体量,所以他加入了积墨、线条与块面结合、色墨交替使用等创新技法。此外,该画的尺寸很大,许钦松专门新建了一间7米高、面积10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
许钦松透露,在完成该作品后,他还计划创作一幅同题材的水墨大画,永久性地留给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