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东莞市未来教育发展论坛暨中小学未来课程设计大赛启动 :专家学者支招未来学校建设

01.06.2020  03:35

未来学校建设可以以课程为切入点,充分考虑空间对项目的支撑;未来学校包含课程、空间、人三个要素,课程要融合、空间要复合、人要综合;未来校园应该从“商场模式”转变为“超市”模式……

为探索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高标准、高起点建设未来学校,助力东莞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 5月31日上午, 2020年东莞市未来教育发展论坛暨中小学未来课程设计大赛启动仪式在松山湖实验中学举行。

来自国家、省、市教育部门的领导,业内专家、参赛教师、家长代表汇聚一堂,围绕未来教育的课程设计、空间构建等展开热烈交流研讨。活动得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以及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指导与帮助,同时也得到东莞万科的大力支持。

线上线下结合畅谈未来教育要素

当前,东莞市首个未来学校——松山湖未来学校选址已经确定,学校位于华为欧洲小镇旁,并将由东莞万科代建,未来学校的模样随着校园空间塑造,也将在松山湖高新区南部徐徐揭幕。

本次论坛以“创造未来 无限美好”为主题,受疫情影响,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设1场开幕式、2场分论坛。专家、学者代表围绕未来教育的课程设计、空间构建等展开热烈交流研讨,论坛进行视频及图文直播。

今年论坛增设了家长参与环节,并于当天下午推出“未来家庭教育论坛”,邀请家长参与,并现场交流互动。

目前,东莞正在推进筹办三所未来学校,并于去年3月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合作共建松山湖未来学校实验区,希望通过未来学校的标杆示范和实验区的影响辐射,引领更多的学校探索实践未来教育,带动全市教育扩容提质,加快打造教育现代化强市。

未来课程需满足学生个体认知和个性发展

本次论坛上,16位受邀发言的主要嘉宾来自不同的教育领域,兼具海内外教育研究和实践背景,分量十足,现场他们也从各自的领域探讨对未来教育的思考和研究。

松山湖未来学校筹建组负责人、松山湖实验中学校长万飞表示,未来课程应该是契合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需要的赋能型课程,满足学生个体认知和个性化发展需求,深度融合学科素养和信息技术,以真实社会的问题实践来建构知识与能力。

着手研究未来教育多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主任王素通过视频连线参与论坛。王素认为,未来学校课程核心要素应该是标准化与个性化的结合,确定性课程与生成性课程的结合,学科与跨学科的结合,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对于学校来说,要在国家课程之外,提供更多个性化的课程,让学生能在不断尝试中发现自己的潜能。

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代建单位东莞万科副总经理黄湘梅表示,名家名师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东莞未来教育和设计理念,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我们将认真学习吸收,融会贯通,建设好松山湖未来学校,为东莞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观点】

专家支招未来学校设计,空间成为教育资源

课程是未来教育的核心,空间打造则是学校基本框架,未来学校将以什么样的面貌呈现同样备受关注。现场,珠海横琴容闳公学创校校长黄春特别进行了题为《未来学校的教育与空间的协同关系》分享。

他认为,未来学校应该做到以下四点,即让学习溢出教室、让教师成为校园的主人、让优秀能常被彼此遇见、让空间成为教育资源。

论坛特别设置“未来教育的憧憬”圆桌交流。 “空间对人的行为和心理有非常大的影响,在教育领域,同样能实现‘空间育人’。”建筑师、Crossboundaries联合创始人/合伙人董灏分享,结合未来教育来看,未来学校越来越开放、校园越来越多中心化、学习越来越个性化,“学生在每个角落都能够学习,以前学校的中心可能是教室是老师,现在多中心更多学生,学习场地可能变成操场、食堂、宿舍、室外等。

嘉宾黄雯认为,艺术面向未来,结合在校园空间来说,丰富的艺术活动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体验式、沉浸式的学习,做到教育无边界。

专注教育设计媒体《灵犀空间》创始人廖晶提出,校园空间应该从“商场模式”转变为“超市”模式,走过的路上学习都是唾手可得的,学习热情被激发。

梅沙教育公司总经理窦连辉表示未来学校涵盖课程、空间、人三个要素,课程要融合、空间要复合、人要综合。同时,他还从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支招未来学校空间设计。

全媒体记者 李春燕 张理萌/文 图

全媒体编辑 宁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