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扫设计奖!学生哥指挥“阿拉丁魔毯”,化身高空救援英雄

09.05.2019  14:54

还记得一千零一夜故事里

阿拉丁和他会飞的魔毯吗?

一群大四学生将童话变为现实

设计出由无人机搭载的飞毯

酷炫飞毯出动,上演紧急救援

火警信息一发出,在没有遥控的情况下,一张由无人机搭载的“救援飞毯”自动从消防部门出发,直线飞往火灾现场,上升到被困楼层,通过救援毯将被困者“兜住”,慢慢下落,并通过距离感应器自动避开下落物品。“救援飞毯”可以搭载300公斤左右的重量,三个成年男子坐在上面也没有问题。

相比于直升机,无人机成本更低,而相比于路面消防车来说,无人机显然速度更快。

这是“救援飞毯”设定的应用场景

要在实际操作中达到这样的效果

设计团队考虑了很多

↓↓↓

风阻对救援的影响要不要考虑?如何避开高空杂物?飞毯怎样才能安全接住高空坠楼的人,不造成二次伤害?飞行运送过程中怎样才能保持平稳?

2018年,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设计系2015级的刁浩明和他的小伙伴李国宇、李浩华、胡振源、朱南通决定设计这样一个高空救援无人机装置的装置,名字就叫“救援飞毯”(Net  Guard)。

学生设计团队和他们的指导老师

这个想法并没有得到指导他们的刘翔老师的认同。“口述内容有些天花乱坠,我当时认为很难实现。

不过两个月后,当团队的同学通过一次次的讨论分析,构思草图,自学各种3D制图软件建模后,看到设计图和可行性呈现的刘翔老师改变了主意。

设计草图

设计草图

无人机分身变形金刚,四角双层叶片撑起“救生希望

带着“为解决人类生活中的痛点努力”的初心,指导老师和学生团队一步步完善救援魔毯的设计。

他们将一个完整的方形四翼无人机拆分成四部分,固定搭载在一块3×3.5m的方形网状镂空毯上,每一部分无人机都装有磁铁,不用时可以拼接为一体。

飞毯”也被分为四层,其中缓冲区缓解人体落下时的冲击力,还有质感柔软的聚氨酯脲保护人体。

机身上还装上了距离传感器,让无人机得以感应和避开下落的杂物,机身上的陀螺仪用来保持飞行平衡,双层叶片用以增加承重。此外,机身上还有警示灯和散热孔,防止过热引起故障。无人机采用流线外形,减少飞行中的风阻。

全球三万作品中夺第一,学生设计工作室两年已获34奖项

正值国际设计三大奖之一——“iF奖”的申报期,而其中一个设计命题便是“新的无人机服务项目”,学生团队把握机会,让新鲜出炉的“救援飞毯”加入角逐。

iF奖

2018年2月25日,刁浩明收到一封电子邮件,“救援飞毯”获得了德国iF设计新秀奖二等奖(iF TALENT AWARD2018)。

这个创意有可能在‘飞毯’的帮助下为消防队提供支持。该设计的社会价值高。”评委评价。

图片来源:iF官网

按照刁浩明查阅到的资料,iF奖参赛团队是6402支,投稿作品的获奖率仅仅只有0.95%。

而在半年后的11月29日,“救援飞毯”再次从全球三万多名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台湾金点概念奖的一等奖。

从2017年开始,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工业设计与产品设计两个专业就有了获奖的“传统”,这与工作室的成立和院系老师刘翔的指导密不可分。

据刘翔老师介绍,目前工作室有25个学生,2个指导老师。无论是产品设计还是工业设计专业,大一还是大四,都会有很多学生加入到工作室。他列出了2017年以来工作室学生获奖的名录,有多达34项,其中囊括了省级、国家级和国际级三个级别的奖项,其中不乏红点设计(Red dot design award)银奖,德国iF设计新秀奖一等奖这样的重量级奖项。

无人机“救援飞毯”以及所获奖项

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在设计和创作中巩固知识,同时给他们一个平台,让他们在课余时间能够专注到设计中,寻找其中的乐趣。”刘翔老师说道。

记者手记:让更多学生创新团队的发明接受市场考验

走进位于广州技术师范大学西校区教学楼的一间不起眼教室,正中的黑板上写着本科毕业论文答辩的日期和一些工作室的备忘录内容。“如同高考前的奋斗宣言。”工作室其中一位学生如此打趣道。

这便是诞生了无人机救援飞毯的“理想设计工作室”,工作室的条件不算优渥:一张长桌用来讨论和工作,两张短桌摆满了电脑、图纸还有其他的小物件,整个教室有大概二十平方的大小,其中一侧还属于老师的办公室。

工作室中最大的亮点莫过于摆满书柜的奖杯和奖状,从国内的“省长杯”到国际设计三大奖的红点、“iF”奖都囊括其中。据悉这个工作室在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也并非是重点项目,而在两年内收获国际和国内范围大大小小的奖状、奖杯,着实令人感到可喜。

从学生们的眼神中,可以看到对创作的渴望与尚未踏足社会的稚嫩单纯。在过往的获奖作品中,记者还看到了“变形拖鞋”、“消音马桶盖”等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设计发明,这些设计给人一种不夹私利的“纯净感”,然而这些发明是否能够经受市场考验,是否能够给生活中的诸多细小的问题带来更优的“解法”,尚未可知。

虽然能做设计对学生们而言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能够组建这样的团队,在各种竞赛斩获一项项奖项,也是大学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正如刘翔老师所言,设计学科本身实践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必须与市场接轨才能发挥最大作用,所以工作室与商业化接轨是学生们最需要的资源。不带商业化只能是纸上谈兵,对于学生将来的就业没有太多帮助。

近日,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曾数次谈及“创新”。学生团队无疑是创新主力军之一,如果学校能更多引导或者培育这样的学生团队,加大力度科学管理,并科学引导他们接触市场和商业化,这会成为支持学生进一步做下去的动力。

此外,刘翔老师还表达了自己的忧虑:2019年6月份,工作室面临从西校区搬迁回校本部,而校本部场地紧张,工作室没有场所是最大的问题,他提出希望,学校能对工作室场地,以及老师对工作室的自主管理权方面给予支持。

广报全媒体记者侯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