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评】智能摄像头为何会沦为“偷窥狂”?
■ 杨玉龙
带摄像头的扫地机器人、负责监控家里小孩或宠物的监护器……越来越多的智能家居设备进入家庭的同时,一些安全漏洞频频爆出。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破解软件或IP地址,轻易入侵并控制一些智能家电摄像头,将镜头对向卧室或卫生间等私密场所,窥探个人隐私。
“谁动了我的监控?”这个问题不难回答,而且权威人士不止一两次进行了解答。比如,自身的防范意识差、智能摄像头存有安全漏洞、违法成本过低、一些别用有心之人的钻营,甚至于一些商家的涌入等等,都会让个人隐私不再“隐私”。
智能摄像头沦为“偷窥狂”,摄像头生产厂家应该反思,不能为了逐利而放纵安全漏洞的存在。智能摄像头IP、账号和密码能够被破解,不能只怪黑科技手段高明,生产厂家更应该反思:为什么技不如人?如果终端安全、后端信息系统安全、数据传输安全、移动应用安全等质量不过关,“偷窥狂”就不会绝迹。
当然,打击“偷窥狂”,更需要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规定完备且严厉,关键是要让违法犯罪者付出相等代价。只要相关部门多一些责任心,利用科技手段精准打击,就不难抓住不法分子的“把柄”。可事实上,职能部门的打击,往往总在媒体曝光后,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当然,防止个人隐私被偷窥,个人不能当“马大哈”。要知道,智能摄像头宣称的再高科技,再让人放心,也不应掉以轻心,毕竟网络黑科技的手段,远比你我想象的要厉害,防范之心永远也不能缺失。比如,要购买有品质保障的摄像头,并及时下载官方补丁修复系统漏洞,安放摄像头时避开关键部位等等,就能避免隐私被偷窥、被直播、被扩散。
在智能摄像头高度普及的当下,不能任其沦为“偷窥狂”。今年以来,北京、浙江等多地警方接连破获黑客非法入侵居民家用摄像头案件。当人人都有被直播、被偷窥的担忧时,科技带来的只能是恐慌不安。职能部门、相关企业,以及每个个人,都应引起重视严加防范,不能让我们赤裸裸地、无尊严地活在互联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