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歌词进教材是补位而非“乱入”

16.06.2014  11:58

    翻开语文出版社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材,记者发现了很多有趣的变化。比如,歌曲《天路》以诗歌的形式入选教材。三年级的延伸阅读中居然收录了歌手周杰伦的歌曲《蜗牛》。

  革新语文教材,可谓是由来已久的话题。此番,若非周杰伦的“乱入”,所谓教材的脱胎换骨,或许根本不会引发广泛关注。现实就是如此,一面是各方都在呼吁教材当改,另一面却是大家都缺乏具体路径。直至如今,终于有出版社“先行先试”,各种各样的解读与置评,方才后知后觉……对于很多人来说,流行歌曲忝列教材之中,无疑有辱名家名作所构建的文本经典。但在另一些人看来,既然扬言变革,总该有些突破才好。

  按照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的理解,传统语文教材,承载了太多的宣教责任,反倒轻视了纯粹的人文性与工具性。语文课本成为无所不包的、正确价值和有用知识的集合体,却忽略了教人识文断字、体验语言之美的最初功能—某种意义上, “年轻一代”听说读写能力的持续滑坡,与此不无关系。所以,让语文课尤其是低年级语文课,回归以“中文启蒙”为优先考量的模式之内,理应成为新一轮教材改革的基本共识。

  顺着此一思路,将《天路》、《蜗牛》等歌曲收入教材,也就很可以理解了。此类流行歌曲天然具备优势:用字浅易、行文直白,同时内容轻松、富有意趣,非常适合小学生识字习文。凡此种种,较之一些拗口的名作,想必更投合小朋友们之所好。关于教材篇目的选择,我们过去总是深陷于,将“名家名作”一股脑儿传给下一代的偏执之中。这无形间,增加了识字教育的压力,增加孩子们学习难度的同时,也消解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一直以来,教材编撰者以致敬和传承的姿态,将一干经典名文统统塞进课本,而未曾充分顾忌儿童的认知偏好。而另一方面,民间舆论也时常抱持“出身论”视角,来对教材课文的增减指指点点:在此思维内,经典篇目的退出、流行歌词的加入,极易被看做媚俗的倒退。而事实上,小学阶段更多只是识字断文、培养语感而已,那些名作的深意和妙处,未必为孩子们所理解。与其如此,还不如让他们轻松读些浅显文字便好。

  周杰伦的《蜗牛》,仅仅是收入了小学课本的“延伸阅读”罢了。动辄将之鼓吹为“流行文化逆袭文化经典”,既显得太过敏感、小题大做,也折射了对语文教育的认知误区。必须重申的是,小学课本从不负责将名家名作兜售给年幼一代,而只是负责培养孩子们的技能与兴趣,从而让他们有能力识字、写作、阅读经典—只要流行歌曲能有此功效,同时“三观”刚正,就实在没有任何理由对之妄加指点。

  也许,“歌曲成为课文”的唯一尴尬在于,该现象映射了小学教材“无米下锅”的某种窘境。现代社会的作家、学人、教育者,对于教学规律缺少认知,对于写作儿童读本的缺少动力,久而久之,教材编写者只能无奈抓些歌词“补位”。于此,难辞其咎者其谁,着实不容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