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评优”市场需要去粗取精

13.06.2014  10:38

  评比、表彰、达标的泛滥正成为许多基层政府、机关、单位的“心头之患”,甚至一些单位连送上门的荣誉都不愿接受,而更多基层政府面对劳民伤财的各类“荣誉摊派”,敢怒不敢言,苦不堪言。这是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在一些地方基层采访发现的普遍问题。(6月12日新华网)

  以“评比表彰达标”为主要内容的创优模式,是一种传统的考评方式,它源于“权力对上负责”、“上级决定下级”的层级权力运行模式。曾几何时,它是提高行政单位效率、提升机构单位能力,乃至推进有序竞争、市场繁荣的有效方式之一。在那个时代,每一块金灿灿的牌匾背后,荣誉高于利益,登台接匾、放炮挂牌,那都是非常荣耀光彩的一件事。可以说,当时这种模式是正面效应为主,也为社会各界所喜闻乐见,迅速为全社会各行各业所效仿,让“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许多地方生根开花。

  社会的迅速发展也逐渐让这种方式走了样、变了味,及至今天,这种“激励创优模式”已经越来越不合时宜,既无法适应社会需求,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一种“权钱交易”、“市场交易”、“虚拟交易”,失去其应有价值,大多时候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尤其是当“权力关进笼子”、“政府职能积极转变”成为时代潮流时,那种“一切依赖上级”、“一切上级说了算”的生态也在发生转变,某个机关优不优、某家单位工作出色不出色,话语权不一定非要上级说了算,可以交给更专业的第三方,甚至靠民众的口碑说了算。

  如果不转变这种模式,那些“创优”很容易就被异化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一部分,甚至还在一些地方、行业变成利益输送的腐败。有基层单位机构为何不愿接受送上门的荣誉?就是因为这种荣誉“形式大于内容”,繁琐冗长甚至劳民伤财的“评选过程”完全成为一种沉重的财政负担、人力负担、心理负担。

  这几年,从国务院到地方省市,都在下硬茬清理整顿泛滥成灾的评比表彰。通过发文、追查方式遏制评比泛滥是治标,真正的治本之策在于加大行政体制改革力度、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政府分内之事无须评比表彰,只需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但一定要激活各种监督力量,使得有关部门和个人不敢懈怠、不能懈怠,这样一来,即使没有铺天盖地的“创优”,绝大部分机构和公务人员也能尽职尽责为人民服务,不越位不缺位。体制机制改革所产生的内在力量,才是决定各种主体在其位谋其政、不断追求卓越的根本所在。

  当然,在过渡时期,也不宜将评优模式一棍子打死,一些口碑好、权威强、社会认同高的创优活动,还是有必要去粗取精,只是应该充分运用信息公开、严谨程序等技术方式保证公正公平,杜绝暗箱操作、内幕交易和形式主义。总之,行政领域的评比创优模式一旦彻底转型,整个社会的这股泛滥之风将会为之一新,而这一切取决于改革的力度和速度。(马九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