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梦的故乡——腾冲

15.10.2014  12:30

  □魏少波

  “月斜诗梦瘦,风散墨花香。”这是明朝抗倭名将邓子龙当年所写的一副对联。当战争的烽烟刚刚散去,将军诗人脱去战袍,在硫磺塘里泡上一池温泉澡,月夜下,望着天边一勾残月,斜挂树梢,冷冷的幽光,照着简朴的木屋,月光泻进纱窗,照见梦中的诗人,于是,他写下了这千古名句。后来他在朝鲜抗击倭寇的战斗中捐躯,将军埋骨异国他乡,但他的魂却永远留存在这极地边城中。

  残阳下,文庙里映入眼帘的门联是:此地极边陲,何期土气民风,不亚中原人物;历朝多俊彦,且看桃娇李艳,皆含大造生机。腾冲的大街小巷,宗祠庙宇处处皆联,处处入诗,人人能诗能文。在李根源故居,留下了他手书的对联:苟利国家生死以;不因祸福避趋之。又二联:竭力保邦无二志;捐躯报国尽孤忠。战骨埋沙场,碧血痕留,俱为国家民族而死;忠魂归凤岭,金瓯得补,无忝天地父母所生。一为清末抗英烈士左孝臣墓联,一为张问德在国殇墓园建成时挽抗日阵亡将士联,皆以为国尽忠、无愧苍天父母的忠烈思想入诗。

  最是那位于62岁高龄出任腾冲县长的张问德老先生。1942年5月10日腾冲沦陷,县长邱天培于日军未到先弃城而逃,张老先生临危受命,甘当无名无利、只有冒死一战的抗日县长。期间,1942年9月至1943年10月日军无数次向腾北扫荡,他率县府随军转战,手拄藤条拐杖,八越高黎贡山,六次渡怒江天险,辗转于漕涧、保山、大理、腾冲之间。数日断炊,疾病折磨得他卧床不起仍坚持不懈。1943年8月30日敌行政班本部长田岛致函张问德,以和谈为饵诱其投降。张识破其阴谋,9月12日复信严辞痛斥日军罪行,这就是著名的《答田岛书》。此信在全国各大报刊登,张被誉为“全国沦陷区500个县县长的人杰楷模”。然而,就在收复腾冲40天后,他毅然辞去了县长职务。辞职前吟诗“书怀”:……晚节黄花香浪吐,少年英气老犹存。纵无寸效酬乡国,未有株桑遗子孙……青袍白发五花骢,备历艰危两载中。犹如岁寒挺立一株松,至今仍闻其香。

  在国殇墓园里,我寻思,中国军队从日寇铁蹄下收复的第一块失地是哪里?不是河北保定、辽宁沈阳,也不是山西太原、东北哈尔滨。而是我脚下的这片诗与梦的土地——腾冲。国民党第20集团军阵亡8500名将士,全歼日军在腾冲高黎贡山上的守敌6000人。美丽的古城被夷为平地,成为血海,尸骨如山。整个城市见不到一堵立着的墙,见不到一块完整的瓦,见不到一片绿色的树叶。那个晚风萧萧的战场上,到处是血红的远征军大刀和日军三八枪刺互相穿在对方身体里的惨烈景象,依然保持着决死的姿态!漫步在优美清净的腾冲街头,无论如何你也想不到,这么漂亮的城市下面曾经是尸横遍野的沙场。

  走进墓地,9000多块木制墓碑牌,从山坡下一直排到山顶上,从将军到士兵……按军衔大小排列。我热血如电一样滑过全身,我仰视着那些墓牌,那不是墓碑呀!那是用钢的意志和铁的血肉排成的方阵!他们视死如归,他们笔直挺立,威严悲壮,整装待发。他们大多只有十八九岁、二十来岁,稚嫩未消,血气方刚。我敬仰宽厚善良的云南人,他们给这么多没有回家的“国军”将士在腾冲安了“”。

  云南人素以温和宽厚为荣。可是,我在墓园里看到了云南人的另一面,除了上述的那位抗日政府县长张问德外,还有一串串名留史册的名字:寸大进,88岁,腾冲人,抗日名将寸性奇的父亲。眼见日寇猖獗,恨自己年事已高无力报国,坐在被雷电击断的千年古杉树下,含恨绝食而忘,以示抗日决心,死后双目不瞑。李根源,腾冲人,滇军名将,日军入侵滇西,李抱病赴前线指挥,力主阻止日军于怒江以西……还有3000多腾冲妇女运送粮弹。还有美国人,史迪威,陈纳德和他们的将士们。

  在腾冲县城中央广场有一尊年轻女人的雕像,人们叫她高黎贡山的母亲。母亲平静地望着远方。自从那年血战以后,腾冲每到夏季时,就有那么一天乌云滚滚、电闪雷鸣、暴雨倾盆,此时高黎贡山上会发出千军万马呐喊厮杀的声音,枪声大作,炮声轰鸣,分明是60多年前战地之声的再现。每到这一天,腾冲高黎贡山的百姓们,纷纷站在自家门前,对着高黎贡山肃穆而望、屏息聆听。风雨过后,杀声远去,百姓们抬出八仙桌,摆在高黎贡山母亲像的面前,供上酒食香烛,拜念着:英雄们,请安息吧!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在高黎贡山的母亲像下,我望着远处的横断山脉,山风习习,明月高悬,耳边回响起腾冲乡人、明朝名臣胡璇留下的名句“行来地少天多处,坐到山高月小时。”瞬间,我感觉自己升华在仙山琼阁,如梦如诗。我全然分不清,这是诗的土地,还是梦的故乡。

  让我们从那悲壮的历史中走出来吧!今天的腾冲,已是和平祥瑞,百姓安康,生活富裕。万年火山热海,千年古道边关,百年的翡翠商城和600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尽管地处极地边城,仍然造就了腾冲人为士为商的传统,有一副堂联给出了答案:求食艰难,求衣艰难,业守祖宗,既要勤又要俭;老农不学,老圃不学,家居城市,非为士即为商。

  位于腾冲县城以西3公里处的和顺,名称源于“云涌吉祥,风吹和顺”的诗句,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一个文化发达,人杰地灵的地方。

  崔永元在2005年央视的“中国魅力名镇”评选中这样推介和顺古镇:说和顺历史短只有600年,但比美国长;开放早,上世纪40年代就用高尔夫球杆了;建筑不更新还是原样保留;和顺人把牛放到山上去吃草,自己却跑到图书馆去看书了;镇上人们的这个习惯已有百年历史,这里上世纪20年代就有了图书馆,藏书也有7万多册;在这里读书读出了个艾思奇……这里比不上已是世界文化遗产的安徽徽州的西递和宏村,比不上东北的北极村…… 但是,这里却是2000多年西南国际通道上的一颗明珠。

  在洗衣亭不远处,有一处门楼,两侧楹柱的金字楹联甚是醒目,便趋近来观赏,联曰:求解脱鞠躬如也;为方便屈身过之。横批:此非俗境。觉得似乎有些异样。一般人家通常都是一个门,然而这个门楼的中间却有一堵墙,由此分开左右两个大门,细看男女分明,却是公共厕所。顿时恍然大悟,细细寻思这对联的含义,立意深邃,意境含蓄,情调高雅,且充满了哲思,的确是耐人寻味。看来,和顺人把文化武装到厕所上了!

  离开腾冲前,导游小陈对我们深情地高歌一曲《欢迎你到腾冲来》,并祝福大家:事业腾飞冲天,家庭和和顺顺,恰到好处地道出了腾冲和顺的吉祥名字。

  腾冲,这片诗的土地,梦的故乡,今生今世,我会永远牵挂你,我会再回到你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