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诗人频现思索:关注点是诗歌还是“标签”?

23.03.2015  18:03

[ 摘要 ]不管被贴上什么标签,包括余秀华等人在内的诗人们多会被冠以一个统一的称呼,即“草根诗人”。他们的诗歌到底有没有价值、走红是否因为“标签”等诗歌以外的因素也成为讨论的焦点。

“打工诗人”许立志

今天是世界诗歌日,这个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定的节日旨在为人们举办各项诗歌活动提供一个契机。近年来,诗歌的边缘化成为不争的事实,同时,专业写诗的人似乎越来越少、越来越难以有脍炙人口的作品出现;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被贴上标签的草根诗人频频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如“打工诗人”许立志、“脑瘫诗人”余秀华等。

草根诗人频频引发关注

查阅公开资料可知,世界诗歌日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定的文化节日,自1999年开始,在每年3月21日举办,旨在为世界各地人们举办的各项诗歌活动提供一个契机,带动人们开展不同层次的诗歌运动。

相对于文学的其他体裁而言,诗歌在近年来的中国文坛颇为寂寥,自上个世纪“朦胧诗派”知名的诗人顾城、北岛等人,已鲜有成气候的诗歌或诗人团体形成。倒是一些之前名不见经传的写诗者举动颇受关注,女诗人余秀华的爆红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余秀华的走红源自那首最先在朋友圈疯传的《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随即,她的另外一些诗歌也被曝光,因其中对生活的真实描摹及富有张力的情感颇获好评,两家出版社争相出版其诗集。此后,余秀华频繁接受采访,并在不少报道中被贴上“脑瘫诗人”一类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