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之王》:音乐不止收视率 更要看气质

16.03.2016  11:14

原标题: 《诗歌之王》:音乐不止收视率 更要看气质

图:《诗歌之王》决赛上,歌手王铮亮与周晓鸥合唱《一路中国爱》。

图:《诗歌之王》中拼进决赛的七组诗人与歌手。

诗歌之王》:不止收视率

诗歌之王》:不止收视率

图:诗人梁芒与歌手周晓鸥夺得首季桂冠。

   网易娱乐3月16日报道 一档音乐类电视节目最重要的是什么?口碑?包装?阵容?制作?……抛开一切里里外外的元素,最重要的其实还是:收视率。这三个字往往决定了一档节目的生死存亡,也决定了大众能否在茶余饭后将它视为一点精神食粮。

  而如果从收视率而言,去年至今的几档拳头类音乐节目已然陷入了审美疲劳的怪圈。也许从明星导师或者话题角度还能保持热度,但这些节目本身对音乐的贡献就乏善可陈了。消费老歌的选曲,过犹不及的编曲,一成不变的高音……这些弊病不仅充斥在第一梯队音乐节目里,甚至也快速蔓延到了第二、第三梯队的众多复制品中。一时之间,音乐节目倒像当年顶峰时期的选秀,看得人有些犯恶心。

  在这样情况下,四川卫视的《诗歌之王》脱颖而出,像一股清流,用诚意满满的节目形态为音乐和文化灌注了全新活力;也像一股洪流,冲破了当下固步自封的窠臼。第一次,我看到了一档音乐节目既维持了严谨的制作水准,又极大地激发了歌手与音乐人的创造力。

  “”与“”本就密不可分,以诗咏歌,带着古色古香、溯自华夏文明源头的精神芬芳。又以“诗人与歌手”作为“主演”阵容,结合幕后强大的音乐制作团队,每期推出原创诗歌,首首都在比拼诗意、旋律、演绎、制作……直至上升到文化底蕴。长达90天的极限创作,最终诞生了近百首风姿各异、精彩纷呈的佳作!

  我认为,这是华语乐坛与电视综艺的一场盛事,已经许久没有看到如此激动人心、实实在在、具备极强音乐价值的电视节目了!《诗歌之王》在一片疲态尽显的战场中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路。也许暂时还不能在“收视率”和“话题度”上独占鳌头,但其后劲儿却是极强的。《诗歌之王》,主要看气质!

  气质来自不完美,却很圆满的歌手阵容。周晓鸥、黄龄、苏醒、罗中旭、品冠、柯以敏、曾静玟、朗嘎拉姆……这些人也许并非都是一线大牌,但无一例外是距离“音乐”本身很近的,当之无愧的“歌手”。而且这个颇具创意的line-up将乐坛老将、中坚力量、实力新人统统一网打尽,令人惊喜连连。

  在节目进行过程中,每位歌手的特质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毫不客气地说,已经跟过往音乐节目中刻意翻唱老歌、重复个人代表作,或者压抑创作想法的歌手形象截然不同。以往总给人“怨念很深”印象的嘻哈坚守者苏醒,在诗人宇文珏的诗里有了一种真正生机勃勃而非阴郁愤怒的蜕变:“我知道时光太匆匆,我与那时的自己隔着一道彩虹”,宛如初心重生。而老牌唱将罗中旭在《团圆》中跳起自创的舞蹈,举手投足活力四射,恍惚间还是那个星光灿烂的少年。

  而风格各异、个性十足的诗人们在节目里所呈现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重视,这是《诗歌之王》另一处令人欣慰的地方。诗人与歌手在一起时不是陪衬或从属,而是真正的搭档。诗人参与的程度也绝不仅仅是贡献诗文而已。在《迟到的梦想》中,长期居住欧洲的诗人李笠用并不标准的普通话完成了贯穿全程的朗诵,甚至最后还跟声音美得醉人的转音歌姬黄龄进行了合唱。但整个表演却自然得完全没有违和感,因为“我们也可以什么都不读,只成为我们自己。”那是虽迟到却依旧美丽的梦。

  在3月11日的首季总决赛上,各组诗人与歌手从众多角度解读“中国爱”的诗+歌原创音乐作品也对《诗歌之王》这档节目的精髓再次进行了完美体现:用严谨又不失新意的态度去追回中国诗歌文化思想性和艺术性最宝贵的根源之美,再将这些美用大胆创新却不忘本的态度传递给演唱、制作、歌词等重要环节都日渐枯燥和程式化的华语乐坛,传递给当下娱乐手段越发达,就越渴望充实精神世界的普罗大众。

  正是带着这样的精神,助周晓鸥与诗人梁芒最终夺冠的作品《一路中国爱》与《龙船》将“中华民歌”的唯美感发挥到了极致。周晓鸥和王铮亮的声音碰撞及编曲中大量融入的民乐器编配展现出的是一种刚柔相济、古今结合、东西合璧、美不胜收的美,是在这些年由周杰伦及众多模仿者发扬光大的“中国风”之外的另一种惊心动魄的、植入血脉的美!

  这样一档节目也许无法一举成为收视率爆表的现象级综艺,但细水长流的美才最永久。惟愿我们不要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就像刚刚逝世的著名音乐人刘天健。曾谱写过《男人哭吧不是罪》《无情的情书》《背叛情歌》等无数金曲的刘天健,作为《诗歌之王》的艺术总监,为那近百首作品的质量与效果付出了不可磨灭贡献。如今大师已去,所幸作品还在,情怀还在。而在《诗歌之王》中,诗与歌都以作品和情怀为基石,真正做到了“言之有物”。这就是《诗歌之王》无法磨灭的,独一无二的“气质”。文/流水纪